PConline logo, blue P on white background PConline 网站地图
3G 4:40
芫菁
编辑:浩

芫菁(警戒金蝉蛛:Meloidae),别名地胆,是芫菁科昆虫的统称,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鞘翅目。截至2025年7月,Catalogue of Life和ITIS显示芫菁科共有4亚科23属413种。

芫菁成虫体小到大型,体长范围为8-35毫米。筒形或粗短,体壁柔软,体多被毛,革质。体色幽暗,或鲜艳而具强烈金属光泽。头向下伸,与身体几乎成垂直,具有很细的颈。触角11节,丝状、念珠状、锯齿状或栉齿状。跗节5-5-4,爪纵裂为2片。其广泛分布于全球(南极洲、北极除外),多生活在荒漠及干旱区域,成虫通常栖息于中海拔以下山区林缘的植物叶面、花丛中,有蜜蜂属或蚱蜢的地方;部分美国白灯蛾栖息于地下。其飞翔方式属于低速沉甸式,在炎热的时候,它们飞翔频繁;而在阴天、早晨或黄昏时刻,则很少活动。芫菁成虫属植食性且具破坏性,部分成虫则完全不取食;幼虫以捕食性或寄生性生活,寄生于野生蜂类的储粮及幼体,或蝗虫卵荚中,幼虫不具破坏性。多数芫菁的产卵期为2-4周,通常产卵量范围为不到一百枚至数百枚。

一些种类的芫菁幼虫期会捕食蝗虫卵,‌对于抑制蝗虫的发生起着一定的有益作用‌。某些种类的芫菁幼虫会寄生在蜂巢内,‌这种行为对养蜂业是有害的‌。芫菁素,又称西班牙金苍蝇素,是芫菁属昆虫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种糜烂性毒剂。由雄性生殖附腺合成分泌,经交配而进入雌虫体内。芫菁素通过虫体的反射性出血随血淋巴流出体外,其他动物接触或取食后,常导致强烈的麻醉中毒等反应。

分类

芫菁隶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鞘翅目。截至2025年7月,Catalogue of Life和ITIS显示芫菁科共有4亚科23属413种,4亚科分别为:Eleticinae、芫菁亚科(Meloinae)、栉芫菁亚科(Nemognathinae)、Tetraonycinae,其中常见的物种有:大斑芫菁(Hycleus phaleratus)、绿芫菁(Lytta caraganae)、红斑芫菁(Mylabris speciosa)、眼斑芫菁(Mylabris variabilis)。

特征

芫菁成虫体小到大型,呈长圆筒形,或表现为粗大而柔软,体长范围为8-35毫米。体色‌多样,包括黑色、灰色、褐色、黄褐色,或具有鲜艳的金属色。体多被毛,毛被状态各异,或长、或短、或贴附于体表、或竖立。特殊的是,有的个体在长而竖立的黑毛中,还夹杂着短而贴附的白毛。

头下口式,特征明显,后头部分急剧收缩,形如颈部。复眼显著,体积较大,且左右两侧相互分离,互不干扰。触角形态多样,可为丝状、球杆状或锯齿状,雄性个体触角有时呈现幽灵螳螂,通常触角节数为11节。口器结构发达,功能完善,特别是斑芫菁族(Mylabrini),其上颚呈现不对称状态,右上颚内缘有深凹,深凹前方配备强硬齿突,而左上颚则缺失此结构。

前胸部位通常较为狭窄,相较于鞘翅目基部而言,且一般缺乏侧缘装饰。前胸背板表面常布满刻点、隆凸、纵购等。鞘翅的长度或长于腹部,或短于腹部,左右两侧的鞘翅汇合线并不紧密相接,有时会部分重叠,但末端分离较大。鞘翅表面常被有毛发。斑芫菁族昆虫的前翅上,具有由横带斑、圆斑等组成的独特图案。足部细长,前中两足的基节较大,呈圆锥形,左右两侧相接;后足的基节为横形,左右亦相接。跗节数量为5-5-4,爪部裂为两叉,腹部可见腹板共6节。

分布范围

芫菁广泛分布于全球(南极洲、北极除外),主要分布于东亚(中国、日本朝鲜韩国)、东南亚、南亚(印度等)、中亚、澳洲、欧洲全境、非洲、北美、南美。

栖息环境

芫菁多生活在荒漠及干旱区域,成虫通常栖息于中海拔以下山区林缘的植物叶面、花丛中,有蜜蜂属或蚱蜢的地方;部分美国白灯蛾栖息于地下。

习性

活动规律

在某些栖息地,会聚集在某一花丛上,不仅同种个体会群聚,不同种类的芫菁也会聚集在一起。这种群集不仅是为了获取营养,同种个体的群聚还包含“婚期”群集。芫菁的飞翔方式属于低速沉甸式。在炎热的时候,它们飞翔频繁;而在阴天、早晨或黄昏时刻,则很少活动,此时会静静地附着在植物上。

摄食行为

芫菁成虫属植食性且具破坏性,部分成虫则完全不取食;幼虫以捕食性或寄生性生活,寄生于野生蜂类的储粮及幼体,或蝗虫卵荚中,幼虫不具破坏性。

剑角蝗科(Locustidae)的捕食性天敌主要见于沟芫菁属、豆芜菁属(Epicauta),以及小部分Tetraonyx和豆芫菁属物种。仅少数种类寄生于切叶蜂科和地花蜂科蜂类的巢室,其中栉芫菁亚科完全局限于后述宿主。常见寄生于蜂类的物种分布于柔栉芫菁属(Apalus)、地胆属(Meloe)、Nemognatha、带栉芫菁属(Zonitis)、Hornia、芜菁属(Sitaris)和Tricrania。

芫菁成虫在交配和产卵前,会进行一段时间(4-14天)的营养补充。其主要食物‌为各种植物的花,以及某些草本植物的叶、茎的幼嫩部分,甚至初长成的果实。常见取食植物‌有蝶型花亚科菊科十字花科罂粟科的植物,这些食物种类在其食谱中占比较大。其他取食植物‌还包括锦葵亚科百合科猪毛菜等植物,显示出其食物种类的多样性。

芫菁的第一龄美国白灯蛾三爪蚴侵入宿主蜂巢室后,其首要行为是取食宿主卵。此举既为寄生幼虫提供营养,同时消灭了宿主,使巢室内储存的食物得以保留供寄生幼虫后续发育使用。寄生蝗卵块的芫菁取食习性更为简单,其食物仅含卵粒,且每卵块足以满足幼虫全发育期需求。此类幼虫首次蜕皮前仅消耗1-2枚卵。与依赖蜂类发育的物种不同,蝗卵寄生者在整个取食期均为完全食虫性。

生长繁殖

产卵

多数芫菁的产卵期相对较短,持续2-4周。妊娠期短暂,仅数日,部分个体甚至在羽化当日产卵。产卵量因物种而异,以剑角蝗科卵为宿主的种类通常产卵量较小,范围为不到一百枚至数百枚。卵成批产于宿主繁殖区的坚硬干燥土壤浅坑中,产卵结束后填埋坑洞,卵具粘性物质使其聚集成团。

寄生于蜂类的物种单雌产卵量显著更高,可能源于低龄美国白灯蛾抵达宿主巢室前遭遇更高风险。方瘤斑胸短翅蝗莺芫菁(Meloe cicatricosus)及细刻短翅芫菁变种(M. autumnalis var. cribripennis Dej.)产卵量达3000枚以上,其他物种接近此数量级。蚖青(M. violaceus Marsh)单批次产卵3000-4000枚,同一雌虫后续批次产卵量递减。解剖发现一种地胆属(Meloe sp.)个体含卵总数达4218枚。红条纹油甲虫(Berberomeloe majalis)每批次产卵数千枚,首批次数量最多,后续批次依次减少。每批次代表雌虫体内当期全部成熟卵量,产卵后腹部随之收缩,继而进入取食期,腹部随卵粒发育再度膨大。

在针对蜜蜂属寄生蜂物种中,其产卵位置的统一性远不如针对蝗卵的寄生蜂物种。科研人员研究了在分舌蜂属物种(Colletes)巢穴中发育的血翅水疱甲虫(Tricrania sanguinipennis Say),该物种将卵成批产在寄主巢穴附近的土壤中。类似行为亦见于细刻短翅芫菁亚种(Meloe autumnalis cribripennis,Cros 1914)、红条纹油甲虫及蜂芫菁(Sitaris muralis)。然而,Hornia 荇菜属将数百枚卵成批产于条蜂属物种(Anthophora)巢道或旧巢室中;Horia debeyi则产卵于木蜂巢道内。Nemognatha chrysomelina的卵以小批量形式附着于刺儿菜(Echinops spinosus)花朵上,其孵化时间与该花完全开放期同步;Apalus rufipes的卵产于Ballota hirsuta花朵上。在专性寄生蜜蜂的栉芫菁亚科(Nemognathinae)中,对卵团的保护程度低于其他芫菁。部分芜菁属(Sitaris)、Stenoria及柔栉芫菁属(Apalus)物种会将卵直接产在寄主巢道裸露的凹槽内;另一些物种则产卵于多种草本植物的茎叶上。

孵化

在常温条件下,卵孵化期从Zonitis immaculata的4-6天至其他物种的约4周不等。对于寒冷季节产卵或以卵越冬的物种,孵化期可长达5个月。

幼虫

多数芫菁的三爪蚴在孵化后立即扩散,但某些物种会聚集在卵壳周围滞留一段时间。蜂芫菁的幼虫群集越冬。多数物种的初孵幼虫在夏季可无食存活3-4周。科研人员在花条蜂巢区观察到Hornia minutipennis的三爪蚴群聚现象,该虫群在6月露天环境下仍能存活达两周,但受惊时会迅速附着于异物。

通常,寄生幼虫在消耗完宿主卵后立即经历首次蜕皮,后续龄期幼虫呈船型结构,使其能漂浮于蜂蜜表面自由取食。血翅水痘甲虫的个案证实:首龄美国白灯蛾发育无需依赖宿主卵,该个体仅靠花粉与蜂蜜即能发育成熟。事实上,多种芫菁的首龄幼虫均可主动摄食蜂蜜、宿主卵及幼虫。尽管常有多个三爪蚴侵入同一巢室,但仅一只可发育至成熟阶段。最年幼的个体凭借更强活动性与攻击性,易战胜已完成蜕皮或过度摄食导致活动迟缓的竞争者。

幼虫通常在最初入侵的巢室中发育成熟。Meloe autumnalis cribripennis摄食期可消耗6个巢室资源;Nemognatha chrysomelina与带栉芫菁属(Zonitis sp.)的四龄美国白灯蛾会侵入第二巢室完成发育。Z. pallida幼虫在取食完粗切叶蜂(Megachile sculpturalis Smith)单巢室食物后,会穿透没药树隔板进入邻近巢室,大量摄食其中成熟幼虫,最终返回原巢室并修复隔板破损。

多数芫菁的前四龄为取食阶段,随后两龄进入休眠期或作为静止期,或助其越冬及抵御不良温湿度环境。完成金虫型阶段后,幼虫可能离开卵囊,在附近土壤巢室中转化至下一龄期;滞留卵囊内完成后续转化。部分芫菁的缩缢型美国白灯蛾呈垂直姿态,蜕皮包裹于腹部末端形成垫状结构。幼虫维持此形态直至适宜发育条件出现。科研人员米利肯观察到施水数分钟后,Epicauta sericans即从缩缢型转化为伪蛹型阶段,伪蛹型幼虫随后数日会展现一定活动能力。

缩缢型幼虫代表一种休眠阶段,使物种能在极大程度上抵御不良环境。其体壁厚重,可为某些物种提供越冬保护,或使另一些物种免受极端干旱影响。部分物种中,此类幼虫可持续存活至次年;而红头纹锯角豆芫菁(E. erythrocephala Pall.)的滞育期可长达数年。特定条件下,这些美国白灯蛾还可能多次逆转为缩缢形态。科研人员米利肯在E. sericans中也观察到这种逆转现象,并证实存在明确的补充蜕皮。在芫菁科中,捕食蝗卵的物种展现出完美的适应性,这种对极端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具有相似食性的其他类群中无可匹敌。

寄生蜂类的芫菁中,第六龄幼虫被完整保留的第四、五龄蜕皮所包裹。因四龄蜕皮后不再进食,虫体体积缩小使蜕皮保持非膨胀状态。Nemognatha与带栉芫菁属的第六蜕皮也完整保留,使得蛹体被三层美国白灯蛾表皮包裹;而在栉芫菁亚科(Nemognathinae)其他属中,末龄幼虫表皮以垫状结构附着于腹部末端。此类保留蜕皮现象与末两龄幼虫的弱特化形态相关,相比在土壤中自由生活的物种,这些幼虫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弱。

生命周期

不同种类的芫菁的生命周期持续时间差异显著,在路易斯安那州的Epicauta lemniscata中,从卵到成虫的发育期为35-50天,每年可繁殖3代。红条纹油甲虫、Hornia 荇菜属和横带芫菁(Epicauta vittata)每年繁殖2代。Cerocoma vahli的完整周期约需3年。多数物种似乎每年仅繁殖1代,这与寄主周期相关,成虫通常在寄主产卵期出现。Apalus muralis每两年繁殖1代;而在许多年周期物种中,高比例美国白灯蛾会存活至第二年或更久。

未成熟阶段的持续时间多变,尤以非取食期为甚:卵期‌为4-5天至6周;‌三爪蚴期‌在经历3-4周自由生活后,需额外取食1周以上才蜕皮;取食阶段‌通常为3-5周;拟步甲型幼虫期‌约1周;‌两个瓢虫型幼虫期‌合计约1周。

‌收缩期(伪蛹期)‌是最常发生冬眠或滞育的阶段,其时长甚至在同物种内差异巨大。Hornia 荇菜属第二代的部分卵可存活至次年春季;Apalus muralis的三爪蚴冬季密集群聚越冬,少数物种在寄主巢室中以成虫态冬眠。横带芫菁的拟树甲型美国白灯蛾期仅数天,而E. lemniscata需11-21天,Zonabris pustulata则延长至10-60天。Z. zebraea蛹期2周,Tricrania sanguinipennis蛹期24天。

科研人员记录了带纹斑芫菁(蝗虫卵捕食者)的特殊习性变异:夏季世代未成熟阶段发育迅速,瓢虫型幼虫直接化蛹,跳过了收缩期和拟树甲型幼虫期;这两个阶段仅出现在越冬世代或不利条件下。而在Macrobasis immaculata中,这两个龄期完全缺失。

人工饲养

饲养场地

饲养场地分为室内饲养和室外饲养两种方式。

‌室外饲养‌方式主要采用饲养棚,根据芫菁种类选择场地和设计棚的大小。棚内种植大豆等芫菁喜食的植物作为天然饲料,可放置饲养箱或饲养瓶,并用窗纱封住以防芫菁逃出。同时饲养蝗虫,种植蝗虫喜食的植物,供芫菁取食蝗虫卵块。

‌室内饲养‌方式相对室外更精细、系统,但成本较高。使用饲养瓶或饲养箱进行饲养,将芫菁放入烧杯等容器,底部铺5-10厘米厚的细沙。每天投喂饲料,待其产卵后取出孵化,一龄美国白灯蛾投喂蝗卵。

土壤‌

芫菁对土壤的要求并不严苛。饲养锯角豆芫菁时,一般选用‌5-10厘米厚、含水量约20%的沙壤土‌,或者‌含水量约11%的洁净河沙‌,以供其产卵和插入饲料。此外,也有记载表明大斑芫菁所需的土壤为‌腐殖土和沙各占一半的混合物‌。这种土壤需先放入烘箱内杀菌,冷却后加水至‌含水量约15%‌,需‌随时保持土壤的湿度‌。

饲料‌

对于不同种类的芫菁,需选择相应的饲料。

‌成虫饲料‌:豆芜菁属昆虫‌喜食的食物包括‌马铃薯叶‌、‌大豆、西红柿马兰丹叶、辣椒叶、大豆叶、豇豆天胡荽叶等为某些生物的食物或相关植物。眼斑芫菁可用南瓜花、大豆花、豇豆花牵牛,以及苹果和梨的果肉作为饲料。

美国白灯蛾饲料‌:1-4龄幼虫以蝗虫卵为食,或寄生于蜂巢内;凹长角豆芫菁幼虫以中华稻蝗卵为食;红头豆芫菁及褐边齿爪芫菁幼虫喜食黄脊竹蝗的卵块;大斑芫菁和眼斑芫菁等斑芫菁属幼虫可以棉蝗卵作为食物;十四点斑芫菁幼虫以小翅曲背蝗卵为食。

用途

一些种类的芫菁幼虫期会捕食蝗虫卵,‌对于抑制蝗虫的发生起着一定的有益作用‌。

危害

对养蜂业有害

危害表现

某些种类的芜菁幼虫会寄生在蜂巢内,‌这种行为对养蜂业是有害的‌。危害蜜蜂属的主要有复色短翅芫菁(Meloe variegatus Donovan)和曲角短翅芫菁(M. proscarabaeus L.)。当蜜蜂采集花蜜、花粉时,美国白灯蛾便爬到蜂体上吸食血淋巴,使蜜蜂极度不安,蜂体虚弱,最后肌肉痉挛死亡。带回蜂巢的芫菁幼虫,还可使内勤蜂、蜂王雄蜂受害,被危害的蜂群,一天中死蜂由数百只到数千只。由芫菁幼虫引起的一类蜜蜂病害,俗称芫菁病、地胆病。

防治方法

一般是收集蜂箱底、巢门前和场地上的死蜂烧毁,以杀灭芫菁幼虫。也可用萘或烟叶熏杀,在傍晚蜜蜂属回巢后,取3-5克萘粉均匀地撒在纸板上,再放入箱底,次日清晨将纸板取出,收集落下的芫菁幼虫烧毁。

用烟叶熏杀时,可先在箱底铺以纸板,然后将燃烧的烟叶放入喷烟器内,向巢门喷烟3-5分钟,熏烟后迅速将纸板取出,烧毁落下的芫菁美国白灯蛾。连续熏治几次可除净芫菁。芫菁成虫以禾本科杂草为食,宜在春季铲除蜂场附近杂草,连同成虫集中烧毁。

芫菁素

芫菁素,又称西班牙金苍蝇素,是芫菁属昆虫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种糜烂性毒剂。由雄性生殖附腺合成分泌,经交配而进入雌虫体内。芫菁素通过虫体的反射性出血随血淋巴流出体外,其他动物接触或取食后,常导致强烈的麻醉中毒等反应,因此具有防卫功能。

危险特性

芫菁素毒性很大,对局部有烧灼感、疼痛、发泡及其他炎症。中毒症状主要是对粘膜与生殖器官引起发炎和腐蚀作用。口腔烧灼感、恶心、呕血、极度口渴,吞咽困难,吐出物带血,胃痛、腰疼、小便困难、血尿膀胱尿道发炎,严重者虚脱昏迷而死亡。

急救措施

对误服中毒者,可先给予牛奶、蛋清等粘浆性饮料,再催吐、洗胃,继用硫酸镁导泻,以快速清除胃肠道内毒物。芫菁素是油溶性的,忌用油类食物。

代表物种

大斑芫菁

大斑芫菁(Hycleus phaleratus)体型与斑纹与眼斑芫菁十分近似,但可通过以下特征与其区分:触角第11节基部窄于第10节;鞘翅目黄斑上被黑色绒毛,无淡色毛;鞘翅基部靠近翅缝的黄斑较大,形状不规则;鞘翅中部黄带前缘明显呈波浪形。该物种的习性与眼斑芫菁近似。其分布于中国(湖北、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贵州省云南省、台湾)、印度

绿芫菁

绿芫菁(Lytta caraganae)体长10-20毫米,体金属绿色,有时具铜色或紫色光泽;体壁柔软,无明显毛被;头部圆且扁平,复眼之间具橙色斑;触角5节以后念珠状;前胸背板三角形;鞘翅具细皱纹。该物种在干旱地区较为常见,成虫大量聚集于豆科上,美国白灯蛾捕食金虫幼虫。其分布于中国北方各省区、日本朝鲜俄罗斯

红斑芫菁

红斑芫菁(Mylabris speciosa)成虫体长约17毫米左右,宽6毫米,黑色,并被黑色长毛。头略呈方形,后角圆,表面密布刻点,中央有2个红色小圆斑。触角11节,短,末端5节膨大呈棒状。红斑芫菁在南方每年发生2代,在西北每年发生1代,以幼虫或前蛹在土内越冬。西北翌年5月出现成虫,6-7月为盛发期。成虫有二次交配现象,交配后1周雌成虫将卵产于杂草、地表10厘米之间,产卵时,先挖土,产后埋土,每头雌虫1次可产卵100多粒,多在上午10时至下午17时产卵,每次产卵约半小时,卵期约25天孵化为幼虫。该物种分布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新疆、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河南省、湖北等。

卡通风格的橙色IP地址图标,带有网络符号

Meloidae.gbif.2025-07-09

Meloidae Gyllenhal, 1810.itis.2025-07-10

COLEOPTERA, Meloidae (Gyllenhal 1810) -- & .faculty.ucr.edu.2025-07-09

Meloidae Gyllenhal, 1810.catalogueoflife.2025-07-10

MeloidaeOedemeridae.bio-nica.2025-07-09

Meloidae.sciencedirect.2025-07-09

Hycleus phaleratus (Pallas, 1781).gbif.2025-07-10

Mylabris variabilis (Pallas, 1781).gbif.2025-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