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月(Blood Moon)是月全食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在满月时,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之间,使得太阳光照到月球的侧面被地球挡住,而地球的大气层又散射了太阳光,使得月亮呈现出红色的现象。
血月术语被被赋予了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与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的月全食呈现的微红色有关。二是跟两位原教旨主义基督教牧师马克·布利茨(Mark Biltz)和约翰·哈吉(John Hagee)有关,他们声称2014-2015年的四次月食的“月食四象”与逾越节和住棚节同时发生。
血月的出现是一种正常的天文现象,但是给人类还是带来了一些心理影响。在古代人们并不清楚血月的形成,认为是不祥的预兆,与战争、疾病、灾难等不良事件相关联。也有一些人认为血月是正能量的代表,比如北美西部的原住民在血月现象时会对着变暗的月亮唱歌跳舞。
含义
某些月食在流行文章中被称为“血月”,但这并不是一个科学公认的术语。血月术语被赋予了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与地球观测者在月全食期间观测到的月球呈现微红色现象相关,该现象的出现规律与月全食的发生周期一致。当阳光穿透地球大气层时,红光可以通过地球的大气层并被折射到月球,而蓝光被过滤掉,这使得月食期间,月亮呈现出淡淡的红色。“血月”的第二个含义是由两位原教旨主义基督教牧师马克·布利茨(Mark Biltz)和约翰·哈吉(John Hagee)从这种明显的色彩中衍生出来的,他们声称2014-2015年的四次月食的“月食四象”与逾越节和住棚节同时发生。
命名及形成
月食发生在满月阶段,此时太阳、地球和月亮呈一条直线,位于中间的地球会挡住来自太阳的光,地球的阴影落在月球表面上,使月球变暗,有时在几个小时内将月球表面变成红色。月球进入地球阴影或本影的内部时,发生月全食,一些穿过地球大气层的阳光到达月球表面,照亮了月球。波长较短的颜色(蓝色和紫色)比波长较长的颜色(如红色和橙色)更容易散射,地球浓厚的大气层会吸收紫、蓝、绿、黄等色光,仅允许红色光穿透。月球表面反射这些红光至地球,此时月球呈现偏暗红色,因此被称为“红月亮”,西方则称其为“血月”。
性质与特征
颜色
月全食期间,月球可能呈现出不同深浅的橙色或微红色,具体取决于月全食时地球大气层的状况。当阳光从地球侧面穿过大气层时,会经过两次折射,形成向内弯、向地心方向偏折的聚合光线,最终照射到月亮上,地球大气层中的尘埃或云越多,月球就越红。
亮度
月全食颜色判定一般采用丹容量表,丹容量表是法国天文学家安德烈·路易·丹容(André Louis Danjon)为测量月球的地球反照而制定的,用于量度月全食期间月球表面的亮度等级。该表采用5级分类法,以字母L标示月食时的亮度等级。
持续时间
血月现象持续时间因为天气环境和观测地点等原因的不同而不同。2014年10月的血月景象出现时长达1小时。2015年4月4日,血月现象持续时间为4分钟43秒。2018年1月31日,该现象持续了1小时16分钟。2019年1月21日,超级“血月”现象持续5个多小时。2021年11月19日,夜空出现月偏食现象,全程约3.5小时。
文化影响
文化方面,在古代,受限于对自然现象的认知水平,血月被视作不祥之兆,常与战争、疾病、灾难等负面事件相联系,并被认为是“阴气失调”的象征。在部分欧洲文化中,血月的出现曾被视作世界末日的预兆。不同文化对血月的解读存在差异:贵州苗族传说将血月解释为“月亮姑娘偷吃红莓果而脸红”的生活故事;云南纳西族《东巴经》则记载血月为太阳神与月亮神短暂相遇的象征,蕴含“日月相惜”的文化寓意。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血月被认知为一种常见的天文现象。其形成过程仅涉及光的传播规律,不存在特殊辐射或能量释放现象,与“凶兆”“灾难”等传统说法无关联,对人体健康、情绪及自然环境无直接影响。血月是月全食期间出现的天文现象,持续时间较短,历史文献和传说中多有记载。其出现周期存在不确定性,短则数月、长则数年,具体需通过天文历法精确推算。尽管在古代文化中被视为不祥之兆,但现代科学已经解释了其背后的自然原理,使得人们更多地将其视为一种自然景观。
观察记录
2014年
2014年4月15日,发生了一次月全食,是连续四次月全食中的第一次。2014年10月8日,香港特别行政区夜空出现名为“血月”的月全食。这是继2011年12月10日之后,又一次观测条件不错的月全食。2014年10月8日18时25分,血月景象出现时长达一小时。当天天气晴朗,小行星3789各地都能用肉眼观赏到这一天象。天文专家表示,10月8日的月全食是自4月15日开始的“连环四月食”的第二环。
2015年
2015年4月4日,“红月亮”现象出现,此次月全食最大的特点是月球完全进入地球本影的时间很短,持续时间为4分钟43秒。
2015年9月27日,连续四次月全食的最后一次出现,北美的天文观测者可以看到这次日食,世界各地也可以看到部分相位,是一个超级月亮。该现象持续1小时42分57秒。
2018年
2018年1月31日,超级蓝血月“超级月亮、血月、蓝月亮”三合一出现在夜空中,而上一次见到如此奇景还是152年前的1866年,持续时间为1小时16分钟。
2019年
2019年1月21日,超级“血月”现象于英国时间1月21日凌晨2:30(北京时间1月21日10:30)出现,持续5个多小时。这次月全食的整个阶段可以从北美、南美、英国等多个地区看到。
2021年
2021年5月26日,“超级月亮+红月亮+月全食”出现在夜空。
2021年11月19日,夜空出现月偏食现象,本次月偏食初亏15点18分,食甚17点03分,复圆18点47分,全程约3.5小时,全球大部分人口稠密地区都可以看到。月偏食月亮直径的97.8%进入地影,非常接近月全食。月偏食发生时,月亮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出现一轮非常漂亮的红月。科研人员表示,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带食月升范围内,在中国中东部地区,可见半个红彤彤的月亮从地平线缓缓升起。
2022年
2022年11月8日,天空中出现月全食。这次月全食有两大特点:小行星3789绝大部分地区都可以看到全食的“红月亮”阶段;全食阶段月球遮掩了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的天王星。
2025年
2025年5月13日夜,成都市上空出现血月景象。9月7日夜间至8日凌晨,中国迎来月全食天象,从天文角度,这次月全食中国除东北小部地区外,其他地区均可见全过程,且“血月”阶段无需特殊设备,肉眼即可直接观测。从北京时间9月7日23时28分开始进入半影月食,9月8日4时55分半影月食结束,月亮从初亏到复圆将持续3个半小时。食既到生光之间的这个时段为月全食的核心观赏阶段,从8日凌晨1时31分开始到2时53分结束,月球整个进入地球本影,呈现为暗红色,即“红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