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集》是杨振宁、翁帆所著的图书,于2018年3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021年8月,《晨曦集(增订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晨曦集》收录了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先生近期有代表性的文章,既有他放弃美国国籍的声明,也有关于加速器、高能物理等热点问题的专论,还有近期科学史研究的代表性文章,兼及研究生培养等多方面的社会议题,充分表露了一代科学大师的远见卓识与回报故园的拳拳之心。书中也收录了亲人、同事、友人、媒体人和学生所撰回忆文章,对杨振宁先生的生平和贡献进行了充分的介绍和评述。
书籍内容
《晨曦集》收录了杨振宁自1972年至2007年间关于高能物理、规范场论、加速器技术等前沿领域的专论,如《20世纪理论物理学的三个主旋律:量子化、对称性、相位因子》系统梳理了物理学史的关键脉络,《麦克斯韦方程和规范理论的观念起源》揭示电磁学与量子场论的内在关联,而《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则以详实数据论证中国在基础科学尚待夯实阶段应优先发展应用技术的战略选择,引发学界对科技资源配置的深度讨论。通过1971年杨振宁访华演讲《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还原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的真实图景——长安街的自行车流、里弄中的油条香气、与童年数学老师的重逢,这些细节颠覆了海外对“红色中国”的刻板想象。
在人才培养层面,杨振宁通过《宁拙毋巧——与杨振宁教授一席谈》等文章主张“导师应像灯塔而非保姆”,强调独立研究能力的重要性;在研究生培养专题中,他结合指导数十位博士生的经验,提出“多关注新发展、多研究最初现象”的治学方法,反对陷入“论文修改链”的学术内耗。书中更以CEEC计划(中美物理学合作交流计划)为例,详述其协助数百名中国学者赴美深造、推动香港中文大学数学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等机构成立的实践,体现“以学术交流促科技自强”的远见。翁帆撰写的《杨振宁先生的“精”与“傻”》,通过生活细节展现这位科学大师“对物理极致专注,对名利极度淡泊”的品格;而学生赵午回忆“连续45年每日到办公室请教”的片段,则印证了杨振宁“对学生无限宽容,对学术无限严谨”的师者风范。
书籍命名
杨振宁在《曙光集》的前言里解释为什么取了这个书名,鲁迅、王国维和陈寅恪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史上一个长夜。我和联合国大会同学们就成长于此似无止尽的长夜中。幸运地,中华民族终于走完了这个长夜,看见了曙光。我已经年事已高,看不到天大亮了。翁帆答应替我看到……当时觉得改革开放30年,看见了曙光,天大亮恐怕要再过30 年,我自己看不到了。没想到以后10 年间,国内和世界都起了惊人巨变。今天虽然天还没有大亮,但曙光已转为晨曦,所以这本新书取名为《晨曦集》。
书籍目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