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学杰,1966年7月出生, 桐城市新渡镇姚坂村人,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物质结构专业,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固态离子学与能源材料课题组组长,兼任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副主任。
1989年,黄学杰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1993年,黄学杰获得荷兰Delft技术大学博士学位。1994-1995年,黄学杰在德国Kiel大学Werner Weppner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1996年起,黄学杰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以及课题组长。1999年,黄学杰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以及课题组长。2003年,其创立苏州星恒电源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11月,黄学杰创立江西恒动新能源有限公司。2023年5月,楚能新能源专家委员会在武汉成立,黄学杰受邀担任该委员会主任。2025年10月,黄学杰研究员团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张恒教授团队、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姚霞银研究员团队,开发出一种阴离子调控技术,其相关研究成果于10月7日发表于《自然·可持续发展》杂志以及《先进材料》杂志。
黄学杰主要从事锂二次电池及其相关材料、工艺和装备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等工作。截至2025年10月,黄学杰获得129项授权专利,合作发表论文300余篇。此外,黄学杰曾先后获得求是杰出青年奖、中科院杰出青年奖等。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黄学杰,1966年7月出生, 桐城市新渡镇姚坂村人。1986年,黄学杰从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物质结构专业毕业。1989年,其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专业硕士学位。1993年,黄学杰在荷兰Delft技术大学化工与材料系Joop Schoonman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4-1995年,黄学杰在德国Kiel大学Werner Weppner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1996年起,黄学杰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以及课题组长,负责主持中科院物理所锂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工作。1997年,黄学杰领导的物理所固态离子学课题组发起设立了第一个公司,注册资本为100万元,第二年便建成了中国国内第一条圆柱形锂离子电池中试线。1999年,黄学杰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以及课题组长。2001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长春市举办学术年会,黄学杰获得中国科协颁发的“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2003年,其创立苏州星恒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2005年,黄学杰开始承担物理所—星恒联合实验室的组建工作。2006年,黄学杰辞去苏州星恒技术副总职务,投身于第三代电池的研发。2014年11月,黄学杰创立江西恒动新能源有限公司。
2019年,黄学杰开始担任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副主任以及锂离子电池材料团队负责人。2023年5月,楚能新能源专家委员会在武汉成立,黄学杰受邀担任该委员会主任。2025年10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黄学杰研究员团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张恒教授团队、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姚霞银研究员团队,开发出一种阴离子调控技术,能够在电极和电解质之间形成一层全新的界面,一举突破了全固态电池走向实用的最大瓶颈。相关研究成果于10月7日发表于《自然·可持续发展》杂志以及《先进材料》杂志。
研究方向
黄学杰主要从事锂二次电池及其相关材料、工艺和装备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能量转换和储存材料和纳米材料离子/输运研究等工作。
主要成就
黄学杰是苏州星恒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江西恒动新能源电池有限公司等企业创始人,在中国率先实现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产业化,苏州星恒是欧洲轻型电动车电池三大供应商之一,在法国、德国邮政系统二轮、三轮车市场占三分之二以上份额,恒动新能源的产品主要出口法国、美国和德国供电动小汽车、巴士和储能系统应用。
科研成果
自1996起,黄学杰任课题组长主持物理所锂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工作,提出了氧化物正极材料表面改性技术,率先开展了高电压钴酸锂的研究和耐高温循环的尖晶石锰酸锂的研究。发展出高功率纳米磷酸铁锂材料和电池技术,应用于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在国际上率先开展纳米储锂材料的研究,将固体离子学与纳米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建立了高容量负极材料的研究基础。1997年—1998年,黄学杰主持建成物理所小型锂离子电池中试线。1999年—2006年,同时承担锂离子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产业化项目,锂离子动力电池及部分关键材料产业化获得成功。2007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锂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为新一代锂充电电池技术的发展打基础。
2025年10月,黄学杰研究员团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张恒教授团队、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姚霞银研究员团队,开发出一种阴离子调控技术,能够在电极和电解质之间形成一层全新的界面,一举突破了全固态电池走向实用的最大瓶颈。相关研究成果10月7日发表于《自然·可持续发展》杂志以及《先进材料》杂志。
截至2025年10月,黄学杰获得129授权专利。
社会职务
社会活动
2017年11月16日晚,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清洁能源中心常务副主任,锂离子电池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工作负责人黄学杰博士做客岳麓讲坛。黄学杰结合多年从事锂离子电池研究的丰富经验,为湖南大学师生讲解了锂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的产业化。
2021年10月18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黄学杰研究员应邀做客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科技大讲堂”,作了题为“材料研究支撑锂离子动力电池迭代发展”的学术报告,宁波材料所副所长张瑞丽出席报告会,报告会由宁波材料所固态二次电池团队负责人姚霞银研究员主持。
个人作品
主要论文
截至2022年12月,黄学杰合作发表论文300余篇。
人才培养
截至2025年10月,黄学杰的团队成员共67名,其中包括研究员2名、高级工程师4名、工程师15名,实验员及联合培养学生等46名。
已指导学生
现指导学生
所获荣誉
人物评价
黄学杰显然缺乏对政策性风险的判断能力,他懂得用自己的长处弥补经验的欠缺。(《高科技创业者》评)
黄学杰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他行事不拘一格,颇有些像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清新电源评)
黄学杰是中国锂离子电池工业化生产的第一批推动者,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新材料的成长。(金羊网评)
黄学杰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是新能源电池领域享有盛名的大咖。(安庆新闻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