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京剧院(英文名:NATIONAL PEKING OPERA COMPANY,简称:中国京剧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直属国家剧院。截至2025年4月,剧院历史上汇集了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杜近芳、翁偶虹、范钧宏、阿甲、郑亦秋、刘吉典等艺术家,创编上演了600多部不同题材的优秀剧目,经典代表剧目有《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野猪林》《白蛇传》《满江红》《谢瑶环》《大闹天宫》《春草闯堂》《文姬归汉》《三打祝家庄》《红灯记》《平原作战》《蝶恋花》等。现任剧院院长为王勇,地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22号。
中国国家京剧院前身是1942年诞生的中国戏曲研究院,1955年1月10日中国京剧院成立后,梅兰芳担任首任院长。2007年,中国京剧团改名为中国国家京剧院。2009年,中国国家京剧院在日本33个城市,演出了63场重新改编的《水浒传》。2016年6月15日,中国国家京剧院第20次赴台湾演出的演出团在台北表演艺术中心“两厅院”演出。2022年,剧院启动为时两年的“百日集训”系列活动。2023年,国家京剧院的人民剧场重张,推出“全国小剧场京剧群英会”。2025年9月,中国国家京剧院的现代京剧《老阿姨》参加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202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中秋节假日,中国国家京剧院推出了8台保留剧目。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剧院获得“京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2021年11月,国家京剧院一团被授予“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此外,国家京剧院还担负着重要的对外文化交流任务,以国粹京剧为媒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
历史沿革
国家京剧院前身是1942年成立的延安平剧研究院,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推陈出新”。随后,剧院几经变化改组,先是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六纵队前锋平剧团和冀南军区民主剧团合并,改称华北平剧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改组为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所属京剧研究院和中国戏曲研究院所属京剧实验一团、二团、三团,至1953年,三个团合并为中国京剧团。1955年1月10日,正式成立中国京剧院。首任院长为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
2002年,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中国京剧院在中国各地巡回演出演出《西游记》大闹天宫等桥段。84场。之后,中国京剧院再度于2006年6月,前往日本进行60多场的巡回演出。2007年11月28日,中国京剧院正式更名为国家京剧院。国家京剧院,坚持“三并举”剧目方针,提出经典名著改编和经典名剧改编“两改”创作方向,深耕“春之声”“秋之韵”“这里有戏”等演出品牌,推动“人才兴院”战略。200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中国国家京剧院在日本33个都市,演出63场由院长吴江重新改编的《水浒传》。
2016年6月15日,中国国家京剧院第20次赴台湾演出的演出团在台北表演艺术中心“两厅院”演出。2021年11月,国家京剧院一团被授予“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22年,剧院加快推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启动为时两年的“百日集训”系列活动,通过剧目创排、名师带徒、人才选拔、“大练功”等方式重点突破青年人才培养课题。首轮“百日集训”活动遴选出6名演员为“领军人才”培养对象、30名演员、演奏员为“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对象,为他们量身打造专场演出。11月,国家京剧院创作和研究中心组织召开“请进来”“送出去”人才培养交流工作会。2022年11月14日,国家京剧院与北京市西城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23年,国家京剧院的人民剧场重张,创新设置演艺平台,推出“全国小剧场京剧群英会”。2024年,其演出规模持续扩大,来自中国各地方国有院团、民营院团、艺术院校的创新小剧场京剧十余部集中展演。11月,国家京剧院与北京语言大学签署合作共建协议。11月13日,国家京剧院一行44人,携京剧经典传统折子戏《盗仙草》《三岔口》《天女散花》《杨门女将》选段赴巴西,开启为期11天的巡演。
2025年,剧院启动第二轮“百日集训”系列活动,贯通“演练”到“实战”,打通“内部培养”到“外部检阅”全流程,上下联动、全院动员,制定系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集训方案。6月24日,国家京剧院与爱达邮轮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双方联合策划,于2025年9月至12月间推出“国粹京剧扬帆出海”主题航季活动。9月,中国国家京剧院的现代京剧《老阿姨》参加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9月18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80周年,国家京剧院现代京剧《北国红菇娘》在北京人民剧场上演。同年,国家京剧院青年团获颁“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202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中秋节假日,中国国家京剧院推出了8台保留剧目。
机构治理
机构设置
参考资料: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1955年至1961年
1961年至1966年
2018年2月至2018年10月
主要剧目
截至2005年,剧院开拓了不同题材题材和风格的剧目。不断创作、改编演出了《三打祝家庄》《白蛇传》《将相和》《黑旋风李达》《猎虎记》《野猪林》《桃花扇》《杨门女将》《柳荫记》《谢瑶环》《满江红》《九江口》《春草闯堂》《红灯照》《大明魂》《甘棠夫人》《响马传》《桃花村》《三座山》《周仁献嫂》《李达探母》《余赛花》《穆桂英挂帅》《三盗令》《孙安动本》《初出茅庐》《强项令》《李清照》《锦车使节》《调寇审潘》《武则天轶事》《玉树后庭花》《宝莲灯》《火醒神州》《宝马圆情》等百余出历史故事剧;改编上演了《红灯记》《白毛女》《蝶恋花》《恩仇恋》《香港行》《北国红菇娘》等几十出现代戏,还整理改编上演了《三岔口》《群英会》《秦香莲》《汉宫惊魂》等二百余出优秀传统戏和优秀传统地方戏。
经典剧目
经典代表剧目有《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野猪林》《白蛇传》《满江红》《谢瑶环》《大闹天宫》《春草闯堂》《文姬归汉》《三打祝家庄》《红灯记》《平原作战》《蝶恋花》《天女散花》等。
《天女散花》
京剧《天女散花》是梅兰芳先生早期经常演出的古装戏之一,载歌载舞的表演也是以歌舞演故事的代表。
《杨门女将》
《杨门女将》是国家京剧院的经典之作,1959年在国家京剧院首演。
新编新创剧目
新编和新创剧目有《大漠苏武》《曙色紫禁城》《安国夫人》《江姐》《西安事变》《党的女儿》《红军故事》《风华正茂》《五女拜寿》《主角》《纳土归宋》《老阿姨》《女史赋》《故土新归》《北国红菇娘》等。
《北国红菇娘》
现代京剧《北国红菇娘》创排于1995年,由戴英禄、邹忆青任编剧,白继云、任凤坡任导演,张建民任音乐设计,李金泉、李亦平、潘永玲、邱小波任唱腔设计。1995年,《北国红菇娘》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作为国家京剧院经典剧目,该剧成为剧院“三并举”剧目方针中现代戏的代表作之一。
常演剧目
传统剧目
新编剧目
对外交流
中国京剧院还负担着国际文化交流的任务,曾先后赴苏联、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日本、印度、德国、法国、比利时、瑞士、意大利、英国、芬兰、瑞典、希腊、挪威、丹麦、智利、乌拉圭、巴西、阿根廷、埃及、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演出。
人才培养
建院以来,中国国家京剧院汇集了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杜近芳、翁偶虹、范钧宏、阿甲、郑亦秋、刘吉典等一批表演艺术家和剧作家、导演艺术家、作曲家、舞台美术家。
第一代
以著名表演艺术家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杜近芳、李和曾、叶盛章、张云溪、张春华、云燕铭、李宗义、雪艳琴、黄玉华、侯玉兰、孙盛武、李洪春、李盛藻、王玉让、景荣庆、李金泉、李慧芳、江新蓉、高玉倩、阎世善、李金鸿 等演员和以阿甲、马少波、李紫贵、郑亦秋、范钧宏、翁偶虹、吕瑞明、王颉竹、景孤血、樊放、戴英禄、邹忆青、刘吉典、关雅浓、张健民、赵金声、郭大有等为中坚力量的著名编导、艺术家、音乐、舞台美术专家等。
第二代
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戏曲学校优秀毕业生为骨干,刘秀荣、杨秋玲、孙岳、刘长瑜、冯志孝、钱浩梁、李光、李维康、王晶华、吴钰璋、张曼玲、郭锦华、刘琪、寇春华、李欣、俞大陆、耿其昌、高牧坤、李岩、陈真治等演员与八十年代吸收的李世济、杨春霞、齐啸云等人才,汇合成新的艺术力量,继续发扬剧院的优良传统,在创造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形象方面,进一步做出了卓越贡献,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第三代
选拔引进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戏曲学院毕业生及其他社会优秀人才,于魁智、李胜素、刁丽、张建国、张火丁、耿巧云、陈淑芳、李海燕、江其虎、赵永伟、李文林、袁慧琴、邓敏、宋小川等。
新生代
主要力量包括:王璐、黄佳、郝仕鹏、徐孟珂、李博、张佳春、马力、孙亮、黄桦、马翔飞 [25]、张兰、潘月娇、刘魁魁、王立波、唐禾香、谭晓令、刘佳、徐莹、张浩洋、宋奕萱、陈静、郭瑶瑶、李阳鸣、周婧、高琛、杨磊、张兵、田永刚、马阿龙、王好强、王珏、金星、郭霄、付佳、吕耀瑶、胡滨、宋云飞、郭凡嘉、巩丽娟、王浩 、戴忠宇、白玮琛、郭晓磊、卫芃宇、朱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