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logo, blue P on white background PConline 网站地图
3G 4:40
相对剩余价值
编辑:浩

相对剩余价值(英文名:Relative Surplus Value),政治经济学术语,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由于受到工人生理、社会和道德因素的制约,不可能通过无限制延长工作日的办法来增加剩余价值。因此,为了增加剩余价值,资本家就要通过以较少的时间生产出工资的等价物的各种方法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条件是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这就需要提高维持工人及其家庭成员所需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需要使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彻底的革命。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二者的区别在于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来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则是通过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办法来获得。

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提高了工人在生产中的协作能力,此外,追求定量的相对剩余价值,可以促进资本周转循环,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也推动了企业技术的进步。

由来

卡尔·马克思于1867年出版了《资本论》,提出了其核心理论——剩余价值学说。所谓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产阶级不付出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的一般形式。马克思将剩余价值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两种形式。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把工作日延长到超过必要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通过对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或转化的详尽分析,卡尔·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本质,揭开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剥削的秘密,阐明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运动规律,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概念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的工作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是工人为创造自身的劳动力价值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是工人为创造被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在工作日长度已定的条件下,必要劳动时间越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越长,剩余价值相对越多;反之则相反。

相对剩余价值就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就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形成

由于受到工人生理、社会和道德因素的制约,不可能通过无限制延长工作日的办法来增加剩余价值。因此,为了增加剩余价值,资本家就要通过以较少的时间生产出工资的等价物的各种方法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条件是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这就需要提高维持工人及其家庭成员所需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需要使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彻底的革命。

相对剩余价值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必要劳动时间是工人创造工人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因此,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工人的劳动力价值是维持工人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因此,要降低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就必须降低维持工人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要降低维持工人及其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就必须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生活资料是使用生产资料生产的,因此,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就必须提高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可见,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以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就必须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换句话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维持工人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降低→工人的劳动力价值降低→创造工人的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相对越短→创造资本家的剩余价值的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相对剩余价值逐步形成。

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例如:原来工作日为12个小时,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为6小时,剩余价值率为100%。如果工作日长度不变,把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为4个小时,剩余劳动时间由原来的6小时增加到8小时,剩余价值率也就相应提高到200%。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而劳动力价值也就是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因此,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由于商品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所以只要提高这些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这些产品的劳动耗费,进而再提高为这些部门提供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降低这些生产资料的价值,这样,就会间接地降低劳动力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为条件的。如果个别资本家提高自己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企业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它是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也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因为,个别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时,劳动的复杂程度以及劳动的效率比一般企业高,因而他的劳动等于加倍的劳动,在同一时间里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可见,超额剩余价值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它同样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超额剩余价值对个别企业来说,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因为个别资本家在追逐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外在竞争的压力下,必然促使他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其他资本家也这样做,一旦新技术被普遍采用,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价值也会随着下降,超额剩余价值就会消失。对整个社会来说,超额剩余价值总是持续不断出现的。为了追逐超额剩余价值,各资本家竞相采用新技术,一刻也不会停止,必然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由此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其社会结果。

发展阶段

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简单协作劳动阶段。从劳动过程看,资本主义协作有很多的优越性:协作不仅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通过联合,创造了一种个人劳动力根本达不到的新的生产力——集体的力量;协作可以通过社会接触激发大家的的竞争意识,从而提高每个人的个人工作效率;协作可以使许多人同时在空间上从多方面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协作可以缩短制造总产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协作可以扩大劳动的空间范围;协作可以节省生产资料等。卡尔·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协作的特征在于它一开始就是以雇佣劳动为前提,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它表现为资本通过提高劳动过程的生产力来更有利地剥削劳动过程的一种方法,但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协作又是在独立商品生产者的经济解体中发展起来的,又体现了使劳动过程转化为社会化劳动过程的必然性。在资本主义协作以前的个体劳动,由于排斥生产资料的积聚,排斥分工与协作,排斥社会对自然的的支配,因而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必然要被资本主义的协作生产所替代。较多的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可以说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起点。

其次是劳动分工阶段。简单协作只是联合劳动而不改变劳动的内容,工场内部缺乏分工,它必然为具有内部分工的工场手工业所替代。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在工场手工业上取得了自己的典型形态。这种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比简单协作有更多的优越性,更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使工人终身从事一种简单操作,把工人变成局部工人,但是由于他们共同完成同一种操作,因此使工作的灵巧性与速度大大提高;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复杂的手艺分成个别的操作,提供了利用各个工人全部个人特点的可能性;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由于消除了从一种操作到另一种操作的时间的浪费,所以劳动时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增加了劳动强度;此外,工场手工业的劳动工具的分化和专门化不仅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起了重大作用,而且为创造机器准备了物质条件。

机器大工业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尽管工场手工业改变了劳动过程本身,把劳动过程分为个别的操作,但因其仍以手工劳动为基础,这种狭隘的技术基础使生产过程得不到真正科学的分解,因此它对是高劳动生产率、更快地发展资本主义所起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工场手工业本身狭隘的技术基础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和它自身创造出的生产需要发生矛盾。因此,它必然要被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厂所替代。由于机器的使用和发展,使生产规模大大扩张,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减轻了劳动强强度,减少了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使商品价值下降。而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的的资本主义工厂,这个资本主义生产最发达的形式,就是一个在资本家雇佣和指挥下,由资本家提供生产资料,雇佣和指挥雇佣劳动者使用这些生产资料,通过生产和出售商品和服务,从而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企业组织。

关系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或基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发展形式。二者的区别:一是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来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则是通过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办法来获得。二是绝对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初期的主要剥削方法,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主要剥削方法。当然,这两种方法不是互相排斥的,资本家总是尽可能地同时并用,以便得到更多的剩余价值。

价值意义

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企业生产中依然存在着相对剩余价值。一是在协作方面,在产品生产的周期中,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离不开工人与工人之间的相互协作。而相对剩余价值的积累,也充分调动了工人之间相互协作的积极性。通过协作,发挥不同工人独特的价值,解决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二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加快企业资本的循环。通过提高工人的生产力,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更多的劳动产品,不仅可以更快地满足社会的需求,还有利于加快商品转化为货币的速度,并再次投入企业的生产,实现企业生产的大循环。三是这种现实意义还体现在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的进步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结果,在因变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高机器生产的效率,改变自变量达到因变量改变的目的。

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提高了工人在生产中的协作能力

协作能力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还体现在企业的生产中,对于提高人与人之间的协调性,推动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费雷德里克·泰罗最早提出了专业分工与协作原则,主要是要实现企业内共同的组织目标,就需要组织之间分工明确、相互沟通、以协作的方式完成既定目标。加强协作不仅以更精准更有效的方式达成目标,加快剩余价值的积累,还有利于增强工人在生产中的协作能力。首先体现在产品生产前的资源分配上。所有生产性企业在产品正式生产之前,均会对生产所需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以面包生产为例,一个面包成品的出现,需要面粉、黄油、糖、酵母、盐等原材料。生产前,资源部的工人对该材料根据生产部门所需的原材料的要求进行分配,在分配上不仅需要保证原材料供应量的齐备,还要保证其在合理的成本预算之中。原材料的分类和分发,需要不同工人之间的相互配合,需要有多次的练习达到不同工人之间的默契。其次,在面包的生产过程中,需要面包制作工人根据比例要求对制作一定量面包的材料进行称量,然后再将所需的原材料混合起来,开始面包的制作。最后也是面包半成品制成后的包装,这一步也是最能体现工人协作能力的一步。在生产线上的工人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对半成品的面包进行加工,分别负责面包完整度的检查,筛选、面包装盒、装入外包装、密封、贴商标等一系列的流程。正因为企业不断追求相对剩余价值,所以使得工人在产品生产中的熟练度得以很大的提升,增强了不同岗位上工人之间的协作能力,使产品生产的流程得以顺利地进行,直到成为一个完整的商品在市场上进行销售。

追求定量的相对剩余价值,促进资本周转循环

在《资本论》第二卷中,恩格斯谈到资本的循环,他认为资本的循环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货币资本转化形式为G—W,资本家用已有的货币到市场中购买生产产品所需的劳动力和原材料。生产资本即为工人对资本家用货币购买的商品从事生产消费。在生产消费中,生产出价值大于生产要素价值的商品。商品资本主要是指资本家在获得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之后,以卖家的身份在市场上对产品进行销售,通过W—G的流通过程,将商品转化为货币。在资本家获得相应货币后,支付完所有成本,剩余的货币则转化为投资本金或个人财产,实现资本增值。因此,货币发挥其使用价值将其转化为商品。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资本家需要在减去成本后还有部分的剩余,因此需要实现对货币的积累,就需要工人在其规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的劳动过程中生产大量的相对剩余价值。完成大量产品的生产之后,将工人的劳动产品投入市场,满足社会的购买需求。因为商品的价值>原材料的价值,所以资本家可以通过将商品转化为货币,再将部分货币转为资本,实现其资本的积累,货币资本也将完成了G—W—P—W'—G'的流通过程。所以,综上所述,在资本流通过程中,一定量相对剩余价值的积累有助于实现资本流通。一方面是因为,产品生产的总量不满足于社会的实际需求,则供小于求,供求关系紧张,不利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另一方面,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生产效率过低或者生产总量超过了社会的总需求,则会引起供过于求,从而降低商品出售的价格,导致产品积压,不利于商品向货币的转换,进而无法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再生产或者购买其他产品生产所需的生活资料,使企业生产停滞。根据社会供求关系,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的积累,才有利于解决市场面临的实际问题和促进资本的周转循环。

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推动了企业技术的进步

相对剩余价值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企业生产中,但是其仍然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企业生产。相对剩余价值是在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基础上产生的,在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技术的进步。企业技术进步主要是指企业通过研发或者引进新的技术和采用新式的生产方法,以推进新产品的研发、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原有技术进行变革、促进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运动过程。这种技术进步首先表现在生产技术手段的变革上。以煤矿安全生产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煤炭采取的是以综合机械化和普通机械化的技术。经过10年的发展,中国煤炭开采用上了连采技术和设备,大大提高了煤炭的开采量和开采安全。以及后期建设的高产高效矿井,使中国煤炭产量稳居世界第一。其次,企业技术进步还表现在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的不断增长上。一个企业要达到长期发展的目标,新产品研发十分必要,而企业因提高生产效率促成了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相对剩余价值所累积的资本,为新产品的研发带来了巨大的资金支持,使企业的生产满足于社会的需要,从而提高该企业在社会中存在的价值。因研发的新产品可以满足大众需求,所以也进一步为企业的生产带来了很大程度的增长。最后,企业技术进步直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剥削和压迫被消灭,广大的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主人之后,参与劳动生产的积极性也随之增强,因此便进一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另外,通过推动企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不仅可以进一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可以逐步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卡通风格的橙色IP地址图标,带有网络符号

..2025-07-12

资本的秘密:马克思与《资本论》.百家号.2025-07-12

..2025-07-12

..2025-07-12

马克思主义辞条——相对剩余价值.微信公众平台.2025-07-12

..2025-07-12

..2025-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