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带桥(曾用名:穹桥,俗称:骆驼峰)位于北京西北郊的清代皇家园林——颐和园的西堤之上,玉带桥建于清乾隆,是西提六桥中唯一的拱圈结构石桥,堪称六桥之冠,是颐和园里著名的建筑物之一。
玉带桥高出水面十米有余,拱高而薄,形成流畅挺拔的曲线,桥身青白如玉,宛若一条玉带,故而得名。1875年-1908年(光绪年间),玉带桥重修。玉带桥的单孔净跨11.38米,矢高约7.5米,桥面是双反向曲线,组成波形线桥型。其桥身、桥栏选用青石和汉白玉雕砌,桥栏望柱的柱头上都雕刻有多种云中丹顶鹤的花纹,桥洞是规整的半圆形,桥身与水面的倒影正好构成一个正圆。
玉带桥作用是方便游人过河和充当昆明湖畔的水路大门。爱新觉罗·弘历曾于五十二年赋诗《玉带桥》。此外,玉带桥桥头还留有乾隆皇帝的御题,东面是“螺黛一痕平铺明月镜,虹光百尺横映水晶帘”,西面是“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景分蓬岛宫阙水边多”。
历史沿革
名称由来
西堤上有六座桥,称为西堤六桥,从北向南排列为: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堪称六桥之冠的玉带桥是六桥中唯一的拱圈结构石桥,桥身、桥栏选用青石和汉白玉雕砌,桥高出水面十米有余,拱高而薄,形成流畅挺拔的曲线,桥身青白如玉,宛若一条玉带,幽雅秀美,故而得名。此外,此桥旧名"穹桥"俗称驼峰桥,均以形象命名。
建造修缮
1736年-1795年(乾隆),玉带桥建造。玉带桥是西堤六桥中唯一拱券结构的石桥。玉带桥下原为玉泉山泉水注入滇池的入水口,也是帝后乘船至玉泉山的通道。 1875年-1908年(光绪年间),玉带桥重修。
石桥功能
玉带桥除了方便游人过河,另一重功能是充当昆明湖畔的水路大门。玉带桥下是昆明湖与玉河的连通处,当时玉河是从颐和园前往玉泉山静明园的水上御道。
方位布局
玉带桥位于颐和园的西堤之上,处于昆明湖边缘,是在昆明湖与玉河的连通处。在西堤六桥从北向南依次排列的中,玉带桥位居第三,前有界湖桥和豳风桥,后有镜桥、练桥和柳桥。
建筑特点
玉带桥是由汉白玉、青白石等石料制成的单孔高拱形桥,玉带桥的单孔净跨11.38米,矢高约7.5米,全部用玉石琢成,桥面是双反向曲线,组成波形线桥型,配有精制白石栏板。玉带桥两侧各38级台阶,坡度约有45度,桥高出水面约10米,拱圈极薄。玉带桥桥身高高隆起,最高处可达10米,桥洞是规整的半圆形桥身,与水面的倒影正好构成一个正圆。玉带桥有60根望柱、62块栏板(包括抱鼓),对称分布在桥两侧。玉带桥的桥栏望柱的柱头上都雕刻有多种云中仙鹤的花纹。玉带桥的对联都使用了“蓬岛”“宫阙”“水边”“螺黛”等词语。
相关文化
桥头乾隆御题
爱新觉罗·弘历每次去西山必从此玉带桥下经过,不仅因为玉带桥交通方便,还因为它造型玲珑秀美,深得乾隆帝喜爱。桥头还留有乾隆皇帝的御题,东面是“螺黛一痕平铺明月镜,虹光百尺横映水晶帘”。西面是“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景分蓬岛宫阙水边多”。
乾隆赋诗
乾隆皇帝曾于五十二年赋诗:
相关评价
玉带桥洁白的桥栏望柱上,雕有各式向云中飞翔的仙鹤,雕工精细,形象生动,显示了雕刻工匠们的艺术才能。玉带桥拱高而薄,形若玉带,弧形的线条十分流畅。半圆的桥洞与水中的倒影,构成一轮透明的圆月,四周桥栏望柱倒影参差,在绸缎般的水面上浮动荡漾,景象十分动人。玉带桥是颐和园里著名的建筑物之一。(北京印迹inBeijing 评)
玉带桥的桥洞也是规整的半圆形,远远望去,桥身与水面的倒影正好构成一个正圆:既像湖面上托起的一轮明月,又似一条飘动的锦带,被微风吹起,浮动在水面上。(北晚在线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