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柏(拉丁学名:卷柏属 tamariscina (P. Beauv.) Spring),又名九死还魂草、万年青,是卷柏科卷柏属土生或石生的复苏植物,呈垫状。靠孢子进行繁殖。
卷柏在中国多地均有分布,此外,蒙古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印度、日本、菲律宾等地也有。常见生长于石灰岩和干旱岩石缝中。主茎单一,顶端具有多个丛生枝,呈绿色或者棕黄色,没有水分时卷缩成拳状,因而得名“卷柏”,叶小且呈鳞片状,在枝上排列成四列。孢子叶穗生于分枝顶端,呈四棱形,每个孢子叶的叶腋下都有一个孢子囊,有大小孢子囊之分。
卷柏是一种重要的药材,经过炮制得到的卷柏炭具有化止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吐血、崩血、便血。卷柏的形态长相酷似古松,姿态挺拔优美,人们尝试将卷柏制成观赏盆景。
历史演化
卷柏所属的石松类植物是历史上演化最漫长的陆上维管植物之一,最早的化石记录可以追溯到距今约4.2亿年的志留纪普里道利世,石炭纪时石松类植物生长最为茂盛,后期逐渐衰落,在中生代发现的化石经常因为形态不清等问题而无法研究。
形态特征
根
卷柏根托生于茎基部,土生或石生,复苏植物,长约0.5~3厘米。根多分叉,密被毛,和茎及分枝密集形成树状的主干;小枝稀疏且规则,分枝无毛,背腹扁;叶片交互排列,叶质厚,光滑,边缘具白边,绿色或棕色,边缘有细齿。
茎
主茎自中部羽状分枝或不等二叉分枝,非之字形,无关节,禾秆色或棕色,不分枝主茎高10~30(35)厘米,茎卵状圆柱形,无沟槽,光滑,维管束1条;侧枝2~5对,二至三回羽状分枝,小枝稀疏,规则,分枝无毛,背腹扁,末回分枝连叶宽1.4~3.3毫米。
叶
叶交互排列,二型,呈垫状,叶质厚,光滑,边缘具白边,主茎的叶较小枝的略大,覆瓦状排列,绿或棕色,边缘有细齿;分枝的腋叶对称,卵形、卵状三角形或椭圆形,长0.8~2.6厘米,边缘有细齿,黑褐色;中叶不对称,椭圆形,长1.5~2.5厘米,覆瓦状排列,背部非龙骨状,先端具芒,外展或与轴平行,基部平截,边缘有细齿(基部有短睫毛),不外卷,不内卷;侧叶不对称,小枝的卵形、三角形或矩圆状卵形,略斜生,重叠,长1.5~2.5厘米,先端具芒,基部上侧宽,覆盖小枝,基部上侧边缘撕裂状或具细齿,下侧边近全缘,基部有细齿或具睫毛,反卷。
孢子叶和孢子
孢子叶穗紧密,四棱柱形,单生于小枝末端,长1.2~1.5厘米;孢子叶一型,卵状三角形,边缘有细齿,具白边(膜质透明),先端有尖头或具芒;大孢子叶在孢子叶穗上下两面不规则排列;大孢子浅黄色;小孢子桔黄色。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卷柏在俄罗斯西伯利亚、朝鲜半岛、日本、中国、印度和菲律宾等地有所发现。
中国分布
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卷柏的生长。其中以下地区:安徽、北京市、重庆市 、福建省 、贵州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东省 、海南省、湖北省 、湖南省 、河北省、河南省 、江苏省地区较为常见。常见于石灰岩上。
生长习性
卷柏生长缓慢,生命力旺盛。极为耐阴,可置于不见光的地方生长。卷柏不怕水多也不怕水少,但是要保持相对湿润,没有水分时卷缩成拳状,卷柏多生长在荒野、岩石缝中或者向阳坡的岩石上等条件较为恶劣的地方。作为盆栽时不能在0摄氏度以下的温度下生存。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孢子繁殖
卷柏的孢子繁殖与其他蕨类植物门有所不同,因为卷柏是异型孢子,大孢子在成熟的第一年不会马上萌发,在经过一个冬天之后和新成熟的小孢子一起受精卵发育。因此卷柏的孢子萌发成功的可能性要远远低于其他石松类植物。
无性繁殖
卷柏和其他卷柏属的植物相同,无性繁殖相对明显,因为卷柏地下有很多根状茎,在春天根状茎会长出嫩芽,从土壤破土而出生成新的植株。这也形成了卷柏的片状分布格局。但是卷柏的无性繁殖能力不是很强,外界环境对其影响较大。
人工繁殖
卷柏的人工繁殖技术还不是很完善,因为卷柏的成熟孢子获取方式比较困难,并且在自然条件下萌发的可能性比较低。
和其他蕨类植物门一样,卷柏可以进行分株繁殖,这种方法最为常见且有效,将卷柏的母株剪成多个植株形成多个生长点,这种方式也被称为根状茎繁殖,成活率相对较高。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成书于秦汉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对卷柏的记载,称其具有治疗五脏邪气、女子宫寒痛经等症状。还具有活血化瘀等功效。《词典》中也有对于卷柏药用价值的记载,可治疗女子寒热往来、跌打损伤、吐血尿血等症状。还可以抗病毒、镇痛、以及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卷柏提取物中也有对抗肿瘤有效的活性成分。卷柏还可用于治疗经闭、癥痞块、崩漏、便血、直肠脱垂等疾病。
观赏价值
卷柏的形态长相酷似古松,姿态挺拔优美,人们尝试用卷柏制成观赏盆景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卷柏小巧玲珑,具有各种姿态,人们经常把它泡在容器中使其吸满水分展开作为观赏植物放于书桌或者工作台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