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国强,1943年3月7日出生于上海市,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有机化学家,并且是手性化学领域的开拓者之一。1964年毕业于上海科学技术大学,1968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1990年至1999年,他历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常务副所长和所长。2018年起兼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创新中药研究院院长。
林国强主要研究领域是具有重要活性的天然产物全合成、不对称催化反应、生物催化反应和药物小分子的合成,建立亚毫微克级测定昆虫性信息素结构的方法,合成多种光学活性昆虫信息素,发现昆虫界存在手性识别的现象。并参与发现Sharpless烯丙醇不对称环氧化试剂的改良,合成和测定多个轴手性连芳香烃物的结构,改良Ni(0)催化的Ullman反应,实现了SmI2诱导、手性质子源试剂控制和糖源底物控制的合成手性α,γ-取代-γ丁内酯的方法。
在科研成果方面,1980年,荣获国家创造发明奖三等奖。1987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6年,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13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2014年,获得新型抗癌药吉西他滨重要中间体新合成工艺获第十六届中国专利奖金奖、陈嘉庚化学科学奖、中国化学会“手性化学成就奖,2016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7年,荣获科技功臣奖。
人物经历
早年与求学经历
1964年,林国强毕业于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1968年,林国强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周维善教授,毕业后以研究员的身份留所工作。在该所主要从事手性科学的研究。
工作经历
1980年,林国强研究团队通过对昆虫激素和信息素高难度结构鉴定与手性识别的研究,合成棉红铃虫性诱剂的并用于测报的剂型,为桑蚕增丝和害虫的防治与测报提供科学依据。同年,林国强在研究昆虫信息素时,发现其中不少属于手性分子,从而开启了手性研究之路。开始尝试通过手性催化的方法,实现不对称催化反应所需的手性物质,通过技术转让和建立手性药物重点实验室等形式促进成果转化,对药物的生产源头进行改进,提高产量和纯度,降低成本,经过不断积累,林国强发展起了手性分子全合成的技术平台,惠及患者,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同时被国际手性有机化学采用。
1981年至1982年,林国强赴皇家理工学院作访问学者,1986至1987年,先后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和美国史克药业研究发展部作访问科学家。1990至1999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91年,晋升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92至2019年,任国际学术刊物Tetrahedron/Tetrahedron ,Letters出版物理事及执行编辑。1997年,林国强院士受聘为复旦大学化学系兼职教授,承担化学系研究生的《不对称合成》课程的教学工作。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被复旦大学聘院士。
2006至2014年,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2008至2017年,任《中国科学:化学》副主编,2013年,抗肿瘤新药盐酸吉西他滨制剂进行研制和产业化生产,2021年,该药销售总额突破百亿元,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2017年底,林国强秉持着用知识造福人民的初心,建立起手性药物研究中心,2018年,75岁的林国强兼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创新中药研究院院长,所带领的研究团队从中药红景天中找到了在细胞和小动物水平上有促进血管作用的物质,具有抗小鼠运动疲劳的作用,由此,林国强将自己研究的手性合成方法与知识相结合,运用到中药创新中,并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联合,研制出秦冰滴眼液,疗效和作用甚佳。
2020年,林国强团队发现甘草酸可以阻断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和人体内靶蛋白ACE2的结合,并揭示了其作用靶点为新冠病毒棘突蛋白的蛋白结合域,在临床上,为含有甘草的中药治疗新冠病毒疾病提供理论支撑,也为抗新冠的新药研发提供创新思路。2021年,林国强院士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开展“砥砺复兴之志永葆赤子之心”的专题党课,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科学家精神。2022年,林国强与南通市生物医药产业链上企业进行座谈交流,旨在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人才、科研、平台等方面的优势,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主要成就
昆虫激素和昆虫信息素:林国强院士长期从事昆虫激素和昆虫信息素方面的研究,在带领团队研究开展的昆虫信息素结构鉴定(亚毫微克级)、合成及应用的期间,发现了一种可阻止交配的抑制剂,这种抑制剂产生于刚交配过的雌棉红铃虫体内,由此鉴定出枣镰翅小卷蛾性信息素的结构,从化学信息上为枣粘虫种属的归类提供了证据,鉴定出桑毛虫白杨透翅蛾性引诱剂的结构为异戊酸。并与北京大学生物系合作,深入研究六种不同透翅蛾的信息素和其在种保留方面的作用。在此之后,又与加拿大科学家合作,鉴定有光学活性的桑树害虫桑尺蠖的信息素结构,合成一系列具光学活性的昆虫信息素,为春蚕增丝和害虫的防治与测报提供科学依据,对昆虫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的合成与分离用于家蚕的生长调节和增丝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不对称合成,手性天然产物的结构与合成:林国强针对不对称合成,手性天然产物的结构与合成研究,参与发现Sharpless烯丙醇不对称环氧化试剂的改良,并研究手性环氧醇的原位氮、硫开环,合成手性多羟胺、氮杂环化合物和a-取代丝氨酸和β-氨基酸,合成和结构测定多个轴手性连芳香烃物的,改良Ni(0)催化的芳基偶联反应,用于芳基、烯基卤代物,特别是邻位双取代芳基卤代物的偶联反应实现了SmI2诱导、手性质子源试剂控制和糖源底物控制的合成手性a,g,g-三取代丁内脂和手性亚酰亚胺高对映选择地合成非对称和C2对称邻二胺及邻羟胺物的新方法。还参与发现新氧化酶G38能将羰基按反-Prelog模式还原为羟基,发现了(R)-羟氰化物新酶源,以及羟化粗酶在有机溶剂中的微水相体系,催化合成手性羟氰化物。
研究的药物:通过技术转让和建立手性药物重点实验室等形式促进成果转化,研究抗肿瘤新药吉西他滨、抗组胺药西替利嗪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等药物,对其生产工艺进行了源头改动,大幅提高产量和纯度,降低成本,并参与研发的药物有抗高血压药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甲砜霉素系列抗生素、治疗脑卒中的左旋丁苯酞及抗肿瘤药硼替佐米等药物,惠及患者,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主要论著
出版书籍
截止到2020年,林国强完成著作4本。
学术论文
截止2020年,林国强发表学术论文逾245篇。下表仅列举部分
专利
截止2022年12月,林国强授权中国专利50余项、美国专利1项,PCT 3项,实施转让12项,下表仅列举部分
社会任职
人才培养
林国强长期担任研究生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在上海有机所、香港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韩国浦项理工大学和高等科技研究院、新加坡国立大学、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开设“不对称合成”课程,且林国强积极传播科学知识,在论坛上做科普讲座,参与“科学与中国”院士巡讲活动,坚持捐资助学,在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分别设立奖学金,多次在市委党校、科技系统、市青年干部培训班、深圳市总工会以及“不忘初心”专题等场所为各级干部及年轻人上党课,培养的学生中多数在大学或中国科学院任教授、副教授或企业高管。
荣誉与奖励
评价
“林先生在科研上高要求,在生活上低要求。”(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党委书记胡金波评)
“林国强是杰出的有机化学家,手性化学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为提升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国际影响力和构筑人才高地等方面贡献卓绝。”(新华网评)
“林国强开拓创新,在学科研究领域作出重大贡献,为有机化学研究事业发展倾尽全力。”(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