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理工学院(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为“洛阳理工(LIT)”。坐落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公办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为河南省首批五所转型发展试点院校、河南省“院办校”改革试点高校。
洛阳理工学院办学历史始于1956年创立的三门峡水力发电学校,后历经洛阳地质勘探学校、洛阳建筑材料工业学校等发展阶段。至1984年,学校更名为洛阳建筑材料工业专科学校。1993年6月,学校更名为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和洛阳大学合并组建为洛阳理工学院。
截至2025年3月,学校有王城、开元、九都三个校区,占地2087亩,校舍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各类教学实验中心5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82个。馆藏纸质图书240.9万册,电子图书196.3万册,中外文报刊500余种,全文数据库70个。设有19个二级教学院部,58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19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27000余人。
在软科2025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洛阳理工学院位列第381位。
历史沿革
原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1956年1月,电力工业部在三门峡市建立水力发电学校。1957年,学校从三门峡陕州区迁至洛阳市涧西区,更名为洛阳地质勘探学校,改属建材工业部领导;1958年,更名为洛阳建筑材料工业学校;1960年,更名为洛阳建筑材料工业专科学校,升格为大专。随后,学校经历了停办、复校、半工半读、再次停办、校办工厂扩建等时期。1975年,学校恢复办学,校名为河南建筑材料工业学校。1979年,学校更名为洛阳建筑材料工业学校,面向全国招生1984年,更名为洛阳建筑材料工业专科学校,恢复大专,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初见雏形。1993年,正式更名为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洛阳大学时期
洛阳大学的建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80年建立的洛阳市大专走读班。1981年4月,学校改为洛阳市走读大学。1982年,洛阳市走读大学和洛阳市教育学院合并成立洛阳职业大学。1985年,学校正式更名为洛阳大学。2003年,洛阳市第一师范学校并入洛阳大学。
洛阳理工学院时期
2007年3月,原国家建材部直属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与原洛阳大学合并组建洛阳理工学院。2013年,学校成为了首批河南省五所转型发展试点院校之一,次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6年被确定为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本科学校。2019年,获批河南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0年10月,学校被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2021年11月获批河南省硕士学位授予重点立项建设单位,2021年洛阳理工学院大学科技园获批国家大学科技园。2022年9月,洛阳理工学院博物馆揭牌暨开馆仪式在开元校区举行。2022年11月,学校申报的航空工业软件行业学院获批立项建设。
学校规模
院系情况
截至2025年3月,洛阳理工学院设有19个二级教学院部,58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历史学等八大学科门类。
参考资料:
师资情况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456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525人,“双师型”教师949人,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教师1293人。截至2025年3月,学校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原教育教学领军人才等各类人才近200人。有省级教师发展平台2个,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5个,河南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聘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原学者等担任讲座教授、特聘教授和客座教授100余人,聘有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等企业兼职教师300余人。
(展示部分名单)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3月,学校有省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中国工程教育认证(评估)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思政样板课等85门。
教学情况
截至2025年3月,学校获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4项、一等奖16项。有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6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部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5个。建有省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2个,省级特色行业学院2个,省级重点工业设计学院1个。
学校交流
截至2025年3月,洛阳理工学院与英国、韩国、俄罗斯等17个国家36所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开展教育合作与交流。与芬兰坦佩雷应用科学大学共建“中芬应用技术大学示范校”,与英国南威尔士大学共建国际教育中心,与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联合建立材料研究中心,与东北大学金属研究所、俄罗斯科斯特罗马国立大学、韩国全北大学、韩国金乌国立工科大学、丹麦奥尔堡大学风电技术研究中心共建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智能建造等领域四个国际联合实验室。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拥有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深入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承担商务部国际援外培训项目多项并接收留学生。与郑州大学、上海电力大学等近百所高校开展交流合作。积极落实京豫、豫沪教育合作项目,与北京物资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开展全面战略合作。
截至2024年3月,洛阳理工学院与郑州大学、上海电力大学等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200余人。
2024年5月,洛阳理工学院与德国勃兰登堡工业大学召开合作洽谈会。
学术研究
科研资源
馆藏资源
博物馆
洛阳理工学院博物馆于2021年成功获批备案河南省级国有博物馆,是洛阳市获批的首家高校省级博物馆,是河南省首家以高校命名的国有行业博物馆。博物馆开放四个主题展馆和一个辅助功能区,即李进学艺术馆、碑刻文书陈列馆、李準先生纪念室、特色文献馆和文化交流区。截止2024年3月,博物馆存有的馆藏文物共2532件(套),其中尤以清代以来名人字画、洛阳作家李準先生日记手稿、唐宋墓志及拓片、清代至民国地契文书最具特色。精品文物及艺术品品位高、价值大,是见证河洛文明发展轨迹,展示洛阳周边人文历史成就的文化艺术宝库。
图书馆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收藏有《景印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民国丛书》和《四部丛刊》等大型套书,业已形成学科文献门类比较齐全、以建材等专业文献为重点、以大型套书资源和河洛文化研究文献为特色的馆藏体系,构建了纸质图书与电子文献、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相结合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截至2024年9月底,学校拥有图书馆3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56,613.01平方米,阅览室座位数4,057个。图书馆有学位论文1,684.409万册,音视频161,840小时。2023年图书流通量达到2.25万本次,电子资源访问量4,324.195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256.8万篇次。
截至2025年3月,学校馆藏纸质图书240.9万册,电子图书196.3万册,中外文报刊500余种,全文数据库70个。
学术期刊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洛阳理工学院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大16开本96页,双月刊。常设栏目有:河洛文化、政史研究、经管论丛、艺文采英、学苑杂谈等。河洛文化为本刊特色栏目。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洛阳理工学院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大16开本96页,季刊。常设栏目有:材料化学与环境工程、土木与交通、机械与自动化、计算机与数理、教育教学等。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已先后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收录。
科研平台
截至2025年3月,建有国家智能起重装备工业设计中心、河南省绿色建筑材料制造与智能装备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特种防护材料省科技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级及以上科研平台37个,省科技创新团队5个。
(部分名单)
学术成果
截至2025年3月,洛阳理工学院近三年,获中国专利奖银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27项,获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27项。获知识产权673件,实现成果转移转化461项,转化金额4599万元,服务企业120余家。
校园文化
校徽
同心圆徽标,以蓝色为基准色。内圆是由“鼎”“人”“牡丹”“三河汇流”组成的图案;外环上方是中文校名“洛阳理工学院”(欧阳中石题),下方是英文校名“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校训
致知、致善、致能、致新
校训以“致”为主线,以“知”、“善”、“能”、“新”为着力点,形成了体现学院“知行合一、全面发展”办学理念和文化品质的“四致”精神。
“致”有两层涵义:一是设“的”,引申为明确目标;二是“求”,引申为追求进取,注重过程,讲究方法;三是达到、实现,注重结果,强调水平。
致知就是要探究原理,达到完善的理解——学习文化知识,注重文理结合;提高综合素质,重在实践运用;修炼人生智慧,强调知行合一。
致善就是要追求人生最美好、最完善的品质境界——追求人格之善,保持心灵宁静;追求道德之善,修炼忠诚品质;追求思想之善,胸怀家国天下。
致能就是要追求全面发展,具备胜重任而远到的能力——瞄准岗位,培养特定能力;瞄准职业,培养通用能力;面向未来,强化核心能力。
致新就是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跟上时代、引领发展;应时求新、敢为人先,领异标新、追求新高。
现任领导
校区情况
截至2025年5月,洛阳理工学院形成“一校三区”格局,即王城校区、开元校区、九都校区。
王城校区(东校区)
通讯地址:洛阳市洛龙区王城大道90号。
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智能建造与土木工程学院、智能车辆工程学院、能源与化工学院、会计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共7个学院,1个数学与物理教学部,1个工程训练中心,1个大学科技园。
开元校区(西校区)
通讯地址:洛阳市洛龙区学子街8号。
开设电力电气学院、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外国语与国际传播学院、人文学院、教育科学与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共10个学院,1个体育教学部。
九都校区(北校区)
通讯地址:洛阳市涧西区九都西路71号。独设艺术设计与服装学院。
校友情况
学校排名
在软科排名2022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洛阳理工学院位列第450名。
在软科排名2023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洛阳理工学院位列第484名。
在软科排名2024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洛阳理工学院位列第456名。
在软科排名2025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洛阳理工学院位列第381名。
所获荣誉
2016年,学校入围“河南省高校知识产权综合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十强高校”、获批“河南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2017年,学校获批河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8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建材‘走出去’发展先进单位”。
2021年10月,学校荣获河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河南赛区选拔赛优秀组织奖。
2017年、2018年,学校连续两年入选“河南省高校知识产权综合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十快高校”。
2023年7月,洛阳理工学院张锐教授牵头完成的项目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2月,学校入选第二批河南省专利导航服务基地。
2024年9月,洛阳理工学院工会委员会被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
2025年4月,学校入选首批河南省高校就业指导实践教学场地建设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