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喉羚(拉丁学名:Gazella subgutturosa,英文名:Goitered 羚羊属),别名波斯瞪羚、粗脖黄羊、羚羊、瞪羚、长尾黄羊。是牛科羚羊属动物。其因体形似黄羊,颈细而长,雄兽颈下有甲状腺肿,形似鹅喉,因而得名。
鹅喉羚成体体长约110cm,尾长12-15cm,体重为25-30kg。体型矫健,四肢细,蹄狭尖。背部、四肢外侧、头颈部被毛黄棕色。腹部,四肢内侧、喉部、耳内侧及臀部被毛白色。从上唇至眼角为白色被毛。从眶下腺到口角为黑褐色被毛。尾亦为黑褐色被毛。雄性具角,角微向后弯,角尖略向上方弯曲,角上有环棱,棱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雌性无角,但额部有明显隆起。
鹅喉羚属于典型的荒漠和半荒漠地区的种类,栖息在海拔300-6000米之间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区。世界分布于蒙古、俄罗斯、阿萨拜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及一些黎巴嫩。中国分布于甘肃省、陕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鹅喉羚已列为中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红色 List)列为易危(VU)等级。
名称由来
鹅喉羚体形似黄羊,因其颈细而长,雄兽颈下有甲状腺肿,形似鹅喉,故称鹅喉羚。
外形特征
鹅喉羚成体体长约110cm,尾长12-15cm,体重为25-30kg。体型矫健,四肢细,蹄狭尖。背部、四肢外侧、头颈部被毛黄棕色。腹部,四肢内侧、喉部、耳内侧及臀部被毛白色。从上唇至眼角为白色被毛。从眶下腺到口角为黑褐色被毛。尾亦为黑褐色被毛。雄性具角,角微向后弯,角尖略向上方弯曲,角上有环棱,棱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雌性无角,但额部有明显隆起。
分布栖息
栖息环境
鹅喉羚属于典型的荒漠和半荒漠地区的种类,栖息在海拔300-6000米之间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区。中国新疆的准噶尔盆地、叶尔羌河流域至罗布泊的荒漠,是鹅喉羚的栖息地。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鹅喉羚分布于蒙古、俄罗斯、阿萨拜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及一些黎巴嫩。
中国分布
鹅喉羚分布于甘肃省、陕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
生活习性
鹅喉羚是典型的荒漠草原和荒漠戈壁动物。常与西藏野驴在同一生境中取食。以梭梭、花棒、合头草、红沙、骆驼蓬、猪毛菜、芨芨、冰草、针茅等为食。鹅喉羚多白天结成几只至几十只的小群活动,善于奔跑。其喜欢在有泉水、河和湖的地带活动。雪豹、狼和豺群是它们的主要天敌。其寿命为17年左右。
繁殖方式
冬末春初为鹅喉羚发情交配期,此期间,雄羚喉部明显肿胀,频繁竖起尾巴追逐异性。一雌一雄为配,5-6月份产仔,一般一胎双羔,1-2岁性成熟。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由于盗猎,放牧等人为活动,鹅喉羚的数量不断减少。2023年4月,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统计数据显示: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频现成群鹅喉羚。2024年12月,鹅喉羚现身新疆克拉玛依市西郊戈壁上。
保护措施
鹅喉羚已列为中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鹅喉羚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红色 List)列为易危(VU)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