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桥暗河 (外文名:Longqiao River,又称板桥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暗河,地处中国湖北省恩施市与重庆市奉节县之间,全长约50千米。
1995年,中法联合探险队将其列为重点探测项目,驻营开展首次科考。队员从云龙洞入洞约5000米处发现大型溶洞大厅(宽100米、长300米),地下河在此形成深潭,水下摄影观测到珍稀鱼类活动。此后于1997年、1999年和2001年三次探索均未找到出口。直至2006年7月29日,经12天艰苦勘查并运用GPS定位与示踪技术,最终在板桥镇确认出口位置,实测全长50公里,超越此前纪录保持者地苏暗河系统(长10余公里)。
龙桥暗河系统含三部分:①地表入流段,原暗河转地表水,宽5-20米、长十余千米;②入口(重庆奉节龙桥村半封闭山脚)与出口(湖北恩施板桥镇开放山脚黑洞),出水成宽阔地表河;③主河道及三眼洞、雾洞支流。龙桥暗河流域分布着众多独特的天坑和竖井景观。这一特殊的岩溶地貌特征,连同邻近的重庆奉节天坑地缝系统,对研究长江与清江分水岭地区的岩溶地质演化及大型河流袭夺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位置
位置境域
龙桥暗河发源于重庆市奉节县南部的龙桥乡,其入口位于分水岭北坡。通常而言,地下水和地表水会流向北面的天坑地缝及长江区域,然而龙桥暗河却突破常规,向南穿越海拔约2000米的分水岭主脉,于板桥地区注入沐抚大峡谷,最终汇入清江支流——云龙河。
气候
龙桥暗河主要河流为清江支流云龙河,其发源于渝、鄂交界的横槽,在大河坝电站上游约 300m注入清江,全长 32.3km,流域面积约为 350km',谷底高程 720~1300m。区内地处亚热带,属季风性山地湿润气候。冬少严寒,夏少酷暑,雾多潮湿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气温在河谷为 16℃,两岸山顶为 13~14℃。
地势情况
清江
清江,古称“夷水”,又名“盐水”,是长江中游在湖北境内仅次于汉江的第二条支流,发源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齐岳山,全长423公里,流域山明水秀,号称八百里清江画廊。利川市作为清江发源地,境内清江河长108km,流域面积1360km2,属于利川人民的“母亲河”。
地下
龙桥暗河系统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地表入流部分。这部分是在地质历史上已从暗河转变为地表水部分,是一条宽 5-20米的平整小河,全长10余干米。二是暗河入口与暗河出口。这是两个巨型大洞入口位于重庆奉节龙桥村,处于半封闭的高山脚下出口位于湖北恩施板桥镇的开放式大山脚下的黑洞处,排出的水流形成一条宽阔的地表河。三是主河道及其支流系统,包括三眼洞支流与雾洞支流。
发现
1995年,中法联合探险队将其列为重点探测项目,驻营开展首次科考。队员从云龙洞入洞约5000米处发现大型溶洞大厅(宽100米、长300米),暗河在此形成深潭,水下摄影观测到珍稀鱼类活动。此后于1997年、1999年和2001年三次探索均未找到出口。直至2006年7月29日,经12天艰苦勘查并运用GPS定位与示踪技术,最终在板桥镇确认出口位置,实测全长50公里,超越此前纪录保持者地苏暗河系统(长约10余公里)。
该暗河属典型喀斯特地貌产物,以水流侵蚀、搬运作用为主形成巨大溶洞体系。其发现对研究区域地质构造裂隙发育、地壳运动及河流溯源侵蚀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同时为古地理环境重建、古气候演变分析和地质历史推演提供关键依据,兼具科研、科普与观光价值。
十余年来,龙桥暗河创下多项洞穴探险纪录:拥有数量最多的竖井结构、最长的主干河道和最复杂的水系网络;水中曾发现体长约6厘米的透明无眼蝌蚪,专家推测系洞内缺光环境下青蛙卵异常发育所致。
周边景观
龙桥河景区
龙桥河景区位于龙桥土家族乡龙桥村、蜀鄂村,天坑地缝景区东南,距奉节县城80公里、兴隆镇20公里,是“九天龙凤”度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地约23平方公里。于2019年4月25日成功开园,2019年9月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世界纪录
龙桥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暗河,地处中国湖北省恩施市与重庆市奉节县之间,全长约50千米。
价值意义
龙桥暗河流域分布着众多独特的天坑和竖井景观。这一特殊的岩溶地貌特征,连同邻近的重庆奉节天坑地缝系统,对研究长江与清江分水岭地区的岩溶地质演化及大型河流袭夺过程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