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logo, blue P on white background PConline 网站地图
3G 4:40
涅槃变相碑
编辑:浩

涅槃变相碑,国家一级文物,是收藏于山西古建筑博物馆(仙翁庙)的唐代碑刻

佛教传入中国后,作为艺术创作一大主题,“涅槃变相”在隋唐盛行,多见于雕刻、壁画。其主体分为两个部分,一为卧佛表现,一为弟子举哀;举哀部分甚至扩大到对各国各地国王、王子、贵族、庶民等人物的刻画。杨坚时,高僧昙延在蒲州兴建仁寿寺。公元690年,武则天制颁天下,令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寺内各藏《大云经》一本。天授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仁寿寺“准制”改为大云寺,并雕凿涅槃变相碑。1921年,仁寿寺被毁,涅槃变相碑被移至县孔子庙保存。文庙荒废后,碑则弃之田野,1957年,涅槃变相碑被收入纯阳宫内。

涅槃变相碑高302厘米,宽87厘米,厚25厘米,意在表现佛祖释迦摩尼涅槃前后的情景与佛陀讲法度人故事。碑身正面中央浮雕为佛祖涅槃之时众弟子举哀情景,上部分雕“纳棺”“临终遗戒”“荼毗”“送葬”四图;下部为难陀供养图,碑额部雕众弟子将之护持须弥山,下层刻施主姓名。背面为母说法、焚棺和双足显圣、天界起塔。

2024年6月24日,涅槃变相碑的珍贵拓片在山西太原太山美术馆展出。

文物背景

涅槃,是梵语的音译,意译为“灭度”“圆寂”。释迦牟尼涅槃不是死亡,而是觉悟生、老、病、死的轮回苦道而后从此禅定,到达永远(常)的、充满安乐(乐)的、有真正自我(我)的和清净没有污染(净)的境界。变相,或“变现”,简称为“变”,乃佛教绘画术语。讲说佛经故事的叫“变文”,以图绘和雕刻表现佛经故事的叫“变相”。“变相”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本生故事,即描绘佛前生的种种经历;二是经变故事,即根据佛经的内容来作画;三是佛传故事,将佛一生故事或独立或连续地表现岀来。

佛教传入中国后,作为艺术创作一大主题,“涅槃变相”在隋唐十分盛行,多见于雕刻、壁画。一般来讲,涅槃变可分二大部分,一是卧佛部分,一是举哀的弟子群部分。卧佛的部分姿态大致依涅槃经所载,变化不多,但地点时间不同有一些差距。最精采的部分还是佛弟子部分,如菩萨、罗汉、天人等之不同程度的哀痛表情,前来奔丧的各国各地的国王、王子、贵族、庶民的不同的人种装扮造形,是较为可用的社会史料。

在中国石窟艺术中,最早也是最持久地推崇涅槃题材造像的是新疆库车的克孜尔石窟,在那里大多数中心柱窟的后室,都布置着涅槃佛(塑像或画像)及与涅槃相关的故事,其中出现较多的是“茶毗焚棺”“分争舍利”“度善爱犍闼婆王”“第一次结集”“阿阇世王闻佛涅槃闷绝复苏”等画面。而这极重涅槃的思想又与弥勒信仰紧密相连,在克孜尔众多石窟窟门上方与中心柱龛释迦佛相对的显著位置上,往往都绘有《弥勒菩萨说法图》,这不仅显示出小乘佛教对一佛一菩萨的崇拜,也昭示出释迦涅槃、弥勒承继的传承关系。按照后世流行的《弥勒下生经》的说法,就是佛灭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佛从兜率陀天宫下降娑婆世界成佛,教化禅定众生。因此释迦涅槃与弥勒下生便有了某种必然的因果关系。

文物历史

杨坚时,著有《涅槃经疏》十五卷的高僧昙延在蒲州兴建仁寿寺,与僧妙、道逊、普明等共同修习并宣讲《大般涅槃经》。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唐为周。僧人怀义等十人进献《大云经》四卷,称武则天是弥勒下生,于是制颁天下,令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寺内各藏《大云经》一本。天授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仁寿寺“准制”改为大云寺,并雕凿涅槃变相碑。

这个时期各地新建或更名大云寺(院)者数十处,大部分配造弥勒佛大像,仁寿寺也未能例外。短短时间内,一座两重殿檐的弥勒重阁在仁寿寺拔地而起,里面安放高大的弥勒佛像,捐资者同时立了一方《大云寺弥勒重阁碑》来记录此事。碑身正面底部,刻着“上座”“法师”“涅槃变主比丘尼洪子”等僧尼释号,以及“大弥勒像主上护军杨君武”“大重阁主花玄悊”“大碑主杨安都”等几十位供养人的姓名;并有“大周大云寺奉为圣神皇帝敬造涅槃变碑像一区”铭记。“圣神皇帝”是武则天为自己所加的尊号,之后又依次加以“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尊号,公开承认自己就是在世弥勒佛。后来蒲州这座大云寺便又改回了仁寿寺,是为了记录武则天这位“在世弥勒”带来的祥瑞气象。1915年5月10日,文学家鲁迅曾购买了一份“大云寺弥勒重阁碑”的拓片,同年11月6日又购买了《山右石刻丛编》一部。11月18日,鲁迅在12天内完成对《山右石刻丛编》的校勘工作并写出《校记》,其中补正了该书中二十多处错讹。1921年,仁寿寺被毁,涅槃变相碑被移至县孔子庙保存。文庙荒废后,碑则弃之田野。1957年,涅槃变相碑被收入纯阳宫内。

文物特征

涅槃变相碑又称大云寺弥勒佛重阁碑,高302厘米,宽87厘米,厚25厘米,碑阳六幅、碑阴三幅共九幅浮雕,其中前八幅从临终遗诫开始到八王分舍利结束,表述的是释迦佛祖涅槃之事而名。依照观像的时间顺序,碑阴下方横长方形龛即第九幅为结束。涅槃变相碑碑身正面中央浮雕为佛祖涅槃之时众弟子举哀情景,上部分雕“纳棺”“临终遗戒”“荼毗”“送葬”四图;下部为难陀供养图,碑额部雕众弟子将之护持须弥山,下层刻施主姓名。背面为母说法、焚棺和双足显圣、天界起塔。

涅槃变相碑的故事讲述从碑阳自下而上展开,依次为临终遗诫、双树涅槃、摩耶夫人哭棺、棺中说法、绕城送葬、荼毗火葬,然后转到碑阴的起塔、八王分舍利,最后是弥勒佛三会图。在碑体两侧还刻有莲上化生童子、天王和护法狮子等,碑阴下部又有“弥勒三尊”像和“大云寺弥勒重阁碑”刻文,碑阳下层另有施主题名。

涅槃变相碑即取涅槃变与弥勒造像结合的形式,总体看去似以涅槃故事为主,实则意在宣扬弥勒下生,它一反北方地区常见的涅槃变表现形式,而采取与克孜尔石窟相类的手法,逐一展示涅槃情节,又以大的画面突出“涅槃”与“再生”主题,并辅以弥勒三尊,最终达到了宣扬“弥勒降生”的目的。

文物级别

作为盛唐时期皇家寺院的文化遗存,存世珍罕的涅槃变相碑定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中国国家文物局将涅槃变相碑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展览展出

2024年6月24日,涅槃变相碑的珍贵拓片在山西太原太山美术馆展出。

文物馆藏

截至2023年1月,涅槃变相碑存于山西古建筑博物馆(山西省艺术博物馆)。

价值与评价

此碑成为研究唐代同类题材佛教雕刻及相关历史的重要实物。(《山西省艺术博物馆馆藏碑志集萃》评)

涅槃变相碑雕刻精细,形象生动。用连环画面的手法表达涅槃变情景,更是别致有趣。碑文的书法和文词亦佳,为唐碑中之珍品。(《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 金银玉石卷》评)

卡通风格的橙色IP地址图标,带有网络符号

涅槃变相碑.山西省文物局.2025-10-03

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涅槃变相碑.宝鸡市文物局.2025-10-03

两汉至清代石刻拓片山西展出 讲述中国古代石刻文化发展变迁.新华网.2024-11-07

中国盛唐涅槃变的代表:四川广元千佛崖睡佛窟.四川省文物局.2025-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