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英文名:The Sichuan Provincial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eology Research Institute),为四川省文物局直属公益一类正处级事业单位,兼具考古、文化遗产保护、文物保护修复、《四川文物》编辑出版四大职能。该院下设党群办、办公室、人事科、财务科、项目管理办公室、科研管理办公室、文物信息中心、革命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江口遗址工作站、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等部门和机构。该院负责人刘志岩。
1951年9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立。其前身系川西文物管理委员会,1958年起与四川博物院合署办公。1981年与省博物馆分离,1985年经四川省编制委员会批准,增挂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牌子。2019年、2021年,经中共四川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增挂“三星堆研究院”“四川石窟寺保护研究院”两块牌子。2024年,经中共四川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核定该院事业编制242名。截至2025年10月,该院发掘出土的文物有几十万件,经该院保护修复的文物有数万件,为各级文博机构提供了大量馆藏、展陈文物。 该院主持文物保护规划、文物修缮设计、文物保护工程监理等项目400余项。该院主持或参与课题近百项,其中国家级课题30个,省部级课题37个。三星堆遗址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蜀道考古”先后纳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承担了《四川省志·文物志》《中国文物地图集·四川分册》的编撰任务,两书分别于2001年、2010年获得四川省第九次、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22年7月22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研究院、四川石窟寺保护研究院)获得“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表彰。2024年2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荣获“四川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25年4月23日至24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调查发掘的“资阳市大濛溪河遗址群”获评“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历史沿革
创始(1950-1951)
1950年12月15日,为有效保存和整理历史文物,根据中央文化部文物局的指示,川西行署区(以下简称“川西”)核准成立川西文物保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为谢无量,委员为李劼人、蒙文通、向楚、芶敬宇、徐中舒、闻(在)宥、冯汉骥、陈翔鹤。该会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在川西行署文教厅领导下开展文物保护、调查、研究、征集等工作。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立于1951年9月,其前身系川西文物管理委员会。
1951年2月5日,《地方文物管理委员会暂行组织通则》发布,明确提出:“为了更好地保护、管理各地方的古建筑、古文化遗址、革命遗迹,并为征集用在各地的珍贵文物、图书、革命遗物的便利,各省、市得设立‘文物管理委员会’。”
1951年7月,川西撤销川西文物保管委员会,成立川西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为张秀熟(时任川西行署文教厅厅长),副主任委员为邱翥双、谢无量、王缵绪,委员为毛定原、向楚、吉喆、余述生、李维嘉、李劼人、芶敬宇、徐中舒、陈翔鹤、张怡孙、杨啸谷、蒙文通、闻(在)宥、韩文畦。
初创(1953~1957)
1953年5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化事业管理局根据中央文化部、西南行政委员会文化局指示,正式成立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文管会”),核定编制30人。时任四川省教育厅厅长张秀熟兼任省文管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为彭长登、徐中舒、蒙文通、冯汉骥。办公地址:四川省成都市纯化街75号。省文管会初创成员名单:郑建勋(秘书)、陶鸣宽、李复华、支沅洪、傅汉良、李励、潘中玲、洪剑民、江学礼、曹丹、王迪若、刘贞廉、田宜超、林坤雪、江甸潮、匡远滢、陈历清、吴觉非、曹祚沅、谢柯安、凌尚志、庞有林、陈建中、袁明森。省文管会成立之初即赴四川省各县市进行文物古迹调查,完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首次大规模、有计划、专业化的文物调查。
1954年9月,张圣奘任省文管会(办公室)负责人。省文管会(办公室)分为田野组和调查组,在继续进行文物普遍调查的同时,开展重点保护工作,宣传国家文物保护政策,配合基本建设工程进行文物清理及展览策划,并帮助、指导刚刚成立的四川各县市文物保管所培训工作人员、编订文物清册。
1954年,西南大区撤销。1955年,西南博物院移交重庆市文化局,并更名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冯汉骥重新担任四川博物院(以下简称“省博”)馆长兼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主任,西南博物院一部分历史学、文博领域的精英和骨干(王家祐、沈仲常、杨有润、于豪亮等)调入省博及省文管会(办公室),四川文博系统专业力量得到极大充实。
1956年,省文管会(办公室)以成立以来历次文物调查成果为基础,完成四川省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同年底,省文管会(办公室)田野组交由省博领导,并更名为“文物工作队”,负责考古工作。省文管会(办公室)调查组继续进行地面文物调查保护工作。
合署(1958~1980)
1958年,为精简机构、紧缩开支,省文管会(办公室)与省博合署办公。对外两个牌子、两个印鉴,对内一套人马进行工作。
1968年7月,四川省革命委员会批准省博成立革命委员会和颁发印章时,未明确省文管会(办公室)是否需要保留,致使省文管会(办公室)的牌子与印鉴未再行使用。
1974年7月,在省博内部设立省文管会(办公室),省文管会(办公室)印章重新启用,省文管会(办公室)职能得到部分恢复。
1977年,徐中舒任省博馆长。
恢复(1981~1990)
1981年3月10日,经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批准,省文管会正式恢复,主任委员为张秀熟,副主任委员为吴汉家、徐中舒。1982年,为进一步加强对我省文物工作的领导,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管理,防止对文物的破坏,密切有关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有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兼任省文管会委员,名单如下:马识途、尤超、邓少琴、邓学安、冯天爵、冯兴玉、冯秉昭、孙自强、叶兆麒、龙经纬、李彪、李树根、朱秉璋、许琦之、张文沛、张光伦、张惠明、陈正交、苏成纪、何惠林、屈义骅、罗永光、金铠、周永彤、赵欲樵、贺惠君、段可情、高文、高扑实、徐南洲、聂秀香、郭景璞、黄惠周、彭长登、焦成斌、谢雁翔,朱秉璋任省文管会(办公室)负责人。省文管会(办公室)为省文化厅直属事业单位,与省博分开办公,单独建制,主要负责全省文物的调查、发掘、保护、研究和宣传等工作。
1983年11月,朱秉璋、赵殿增任省文管会(办公室)副主任,朱秉璋主持工作。同年,四川省文化厅核定省文管会(办公室)编制77人。省文管会(办公室)下设业务机构:田野考古工作队,以配合基本建设进行考古发掘为主,同时每年进行一两项有计划的考古发掘;地面文物工作队,对地面文物(包括革命遗址和遗迹)进行调查、研究、保护和宣传,推进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工作队,以石刻和石窟寺为重点,兼顾古建筑的保护维修及出土文物的修复和保养;《四川文物》编辑部,除主办该刊外,还负责组织力量编辑出版文物考古方面的丛刊和普及读物。
1985年2月,经四川省编制委员会批准,省文管会(办公室)增挂“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下简称“省考古所”)牌子,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同年,单位筹建的新办公大楼竣工并投入使用,办公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5号。
1986年3月,赵殿增任省文管会(办公室)主任、省考古所副所长,郭长荣任省文管会(办公室)副主任、支部副书记,肖宗弟任省文管会(办公室)副主任。同年,四川省编制委员会核定省考古所事业编制90人。省考古所下设田野考古工作队、地面文物工作队、文物保护技术工作队、《四川文物》编辑部、秘书科等部门。
1987年12月,肖宗弟任省文管会(办公室)副主任、省考古所副所长并主持工作,赵殿增、胡昌钰任省文管会(办公室)副主任、省考古所副所长,黄小平任省文管会(办公室)、省考古所党支部副书记。
1988年7月,肖宗弟任省文管会(办公室)主任。
发展(1991~至今)
1991年1月,胡昌钰任省文管会(办公室)主任、省考古所所长。
1994年5月,黄小平任省文管会(办公室)党支部书记。同年9月,马家郁任省文管会(办公室)主任、省考古所所长,丁祖春任省考古所党支部副书记。
1995年3月,郭长荣任省考古所党支部书记。
1996年8月,袁金泉任省考古所副所长。
1998年3月,张肖马任省考古所党支部副书记,同年8月,李昭和任省考古所副所长。
2000年5月,省考古所党总支成立,省考古所所长马家郁兼任省考古所党总支书记,张肖马任省考古所党总支副书记。
2002年7月,高大伦任省文管会(办公室)主任、省考古所所长。同年11月,陈显丹任省文管会(办公室)副主任、省考古所副所长。
2004年10月,经四川省编制委员会批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名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以下简称“省考古院”),省考古院下设业务机构:考古研究所、古建石窟设计研究所、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四川文物》编辑部、基建考古勘探办公室、办公室、人事科、财务科、保卫科、图书信息中心等。
2004年10月,高大伦任省考古院院长,李昭和、陈显丹任省考古院副院长,张肖马任省考古院党总支副书记。
2005年6月,闫西莉任省考古院党总支书记。
2008年1月,周科华、唐飞任省考古院副院长。
2013年,省考古院院长高大伦兼任省考古院党总支书记。
2017年4月,姚军任省考古院副院长。
2019年8月,唐飞任省考古院院长。
2020年1月,省考古院院长唐飞兼任省考古院党总支书记。
2020年6月,刘禄山任省考古院副院长。
2020年12月,陈卫东任省考古院党总支副书记。
2023年7月,谢振斌、刘志岩任省考古院副院长。
2025年4月,省考古院党委成立,刘志岩任第一届党委书记,刘禄山任第一届党委副书记。
2025年4月,省考古院纪委成立,姚军任第一届纪委书记。
设计布局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里建有5千平方米的办公大楼,其中有文物库房和图书资料库房1千平方米;用于文物保护研究及实验室约1200平方米;有文物考古资料整理房和专门的电脑及网络中心;全所有较完善的供水、供电、通风设施。此外,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有中国西南地区文博单位最多的图书资料和先进的办公局域网,文物考古图书有4万多册。
机构治理
组织结构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现为四川省文物局直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兼具考古、文化遗产保护、文物保护修复、《四川文物》编辑出版四大职能,下设党群办、办公室、人事科、财务科、项目管理办公室、科研管理办公室、文物信息中心、革命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四川文物》编辑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文物保护修复研究中心、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新石器考古研究所、商周考古研究所、历史时期考古研究所、民族考古研究中心、科技考古中心、四川石窟寺保护研究院(石窟寺保护工程研究所)、四川石窟寺保护研究院(石窟寺考古研究所)等部室及皮洛遗址工作站、城坝遗址工作站、罗家坝遗址工作站、会理考古工作站、广元考古工作站、江口遗址工作站、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等派出机构。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是中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人数最多、门类最齐的文物科研单位,在田野考古、古建筑石窟保护、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等方面有着较强的实力,尤其在古代巴蜀文化的研究、古代壁画、古代青铜器和石质文物保护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在四川乃至西南地区文物考古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有较强的科研力量,先后有全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冯汉骥先生、古人类学家秦学圣先生、古文字权威于豪亮先生在所里工作。
管理层
(截至2025年10月5日,以上内容参考资料来自:)
部分专家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来自:)
机构职责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负责四川省地下文物的调查、勘探、发掘、研究,地面文物的调查、维修保护、研究,负责三星堆遗址调查、勘探、发掘、修复和学术研究、出土文物修复、保护技术研究,负责石窟寺考古、保护、研究和展示利用,承担国家和全省的文物科研项目,开展文物鉴定、文物保护科研咨询等。
主要成果
考古发掘
考古发掘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的重点。50年来配合大型基本建设先后进行了成渝铁路、宝成铁路等项目的文物考古调查和发掘,其中有闻名中外的广汉三星堆遗址以及巫山大溪遗址、新都马家大墓、涪陵小田溪战国墓群、邛崃什邡堂遗址、忠县中坝遗址、绵阳木椁汉墓、华蓥安丙墓、成都水井街酒坊遗址、宣汉罗家坝、泸县宋墓群、郪江崖墓群等。
在建国初期,配合成渝铁路的建设,出土了著名的古人类化石“资阳市人”,秦学圣先生是中国体质人类学家,他对“资阳人”的研究成果得到学术界一致的肯定。随后,通过在巫山大溪镇一系列的考古调查、发掘,确定了新石器时代的“大溪文化遗址”。成都市北郊将军碑附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砖厂取土时发现了羊子山土台和一大批墓群,经过发掘,证实这里是古蜀国先民的祭拜天地的重要遗迹。从1953年到1995年,先后在重庆巴县的冬笋坝、广元宝轮镇、绵竹、什邡市等地发掘了大批船棺葬,对巴蜀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此,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始终把古代巴蜀文化的研究作为全所的科研主攻方向。
1959年、1980年又在彭县竹瓦街发现两处西周公国大型铜器窖藏,出土一大批青铜礼器。1980年,在新都马家大墓出土188件精美的战国青铜器。1977年至1986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荣经县严道古城进行了多次考古调查和发掘,共发掘春秋末到秦汉的古墓30多座,发现大批与楚文化有关的文物。1979年—1987年,在青川县出土一批秦国文物,其中“更修田律”木牍和刻有“蜀东工”等20字的铜戈最有价值,反映了秦在商鞅变法后土地制度的变化和蜀地手工业的发达。近20年,还对分布在川西山区这一古代“民族走廊”的石棺葬进行了考古调查、发掘,使中国西南地区民族考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发掘工作以三星堆遗址、三峡地区忠县中坝遗址、华蓥安丙墓、成都水井街酒坊遗址、宣汉罗家坝墓群、泸县宋墓群、郪江崖墓群最具代表性,在国际国内都有较大的影响。忠县中坝遗址有着厚度达十几米的文化堆积层,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是三峡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成都水井街酒坊遗址是中国第一个经考古发掘的酒坊遗址,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全兴集团以此为契机,适时推出了高档白酒“水井坊”,在国内同行业中独树一帜,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从1959年起,开始与“长办”合作,开展峡江县地区的考古调查工作。1985年—1997年,受国家文物局委托,对三峡水库淹没区四川段进行了大规模路的文物调查,动员了上百人的专业队伍,集中了全省文物考古的精英,对沿江十几个县市进行拉网式调查,最后形成了《三峡水库淹没区(四川段)文物保护大纲》,该方案经国家文物局、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审定通过,成为日后三峡地区文物保护的纲领性文件。
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也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工作重点。早在1964年就意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从当时的成都大学化学系引进一批大学本科生,筹建文物保护队伍,并于上世纪70年代末陆续建立文物保护化学实验室、青铜器修复室;80年代建立文物保护技术队,90年代正式建立文物保护中心。同时所里还设有古建石窟研究设计室和文物技术修复室,与文物保护中心共同承担文物保护任务。
在青铜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方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业技术人员经过长期的研究试验,在继承传统技术的基础上,采用新的工艺、工具和材料,根据其年代、种类、质地、破损和腐蚀程度的不同,分别采用相应的保护修复方法。如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大批青铜大面具、大立人、神树,以及汉代青钱柳等20余项,恢复了原貌,得以长期保存和向世人展示。在石质文物保护研究方面,先后承担主持完成100余项全国重点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乐山大佛、雅安高颐阙、绵阳平阳府君阙、成都王建墓等石质文物的地质勘探、方案设计和保护工程。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青铜器文物保护专家在继承青铜文物传统工艺修复技术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本地域青铜质地文物保护修复方法,先后在三星堆遗址出土青铜神树、神坛、大面具、大立人,彭山区出土汉代青钱柳等修复工作中广泛应用,其精湛的工艺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在青铜器文物保护研究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先后在巴蜀青铜器成分分析、巴蜀青铜器铸造工艺、锈蚀机理、封护加固材料、保护工艺等方面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科研水平在中国西南地区首屈一指,在国内外也具一定影响力。
石质类文物保护方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业技术人员在调查勘探、保护技术、材料研究、工程设计施工以及效果检测诸多领域内,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四川气候特点,经过较长时期的研究和多次试验,选用了以有机硅树脂和防水剂3号为主剂,以偏钛酸丁酯和三乙烯四胺为助剂组成的谷氨酸钠8石质文物防风化材料,在大足宝顶石窟和北山石窟、千佛崖摩崖造像和皇泽寺、安岳卧佛院藏经洞、巴中南龛石窟、新都桂湖龙藏寺碑等多处石质文物封护加固工程中应用,效果较好。《MSG-8古代风化岩石雕刻品封护加固材料》的研究获文化部1985-1986年度文化科技成果三等奖。以糠醛丙酮作稀释剂,采用潜伏性固化剂-酮亚胺,再添加其它助剂的改性聚丙烯浆液,在饱水状态下石窟裂隙的灌浆补强和堵水中起到了良好作用,在重庆大足北山136窟防渗加固保护工程中得到了应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该成果《潮湿环境下石窟、围岩裂隙灌浆补强材料的研究》获文化部1983-1984年度文化科技成果二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闻名于世的乐山大佛,由于千百年的自然风化和人为损坏,已经是病害累累,如何综合治理已成为文物保护界和社会各界十分关心的大问题。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完成的《治理乐山大佛的前期研究》成果,为乐山大佛的科学保护提供了全面、准确的基础资料,该成果亦获1992年度国家文物局科技二等奖。
古建维修保护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50年来古建筑维修保护工作中,先后承担了成都王建墓、武侯祠、通江文庙、巴中南龛、犍为文庙、渠县文庙、富顺文庙、江油窦团山、峨眉山飞来殿、龙脑桥、荣县大佛、千佛崖摩崖造像、理县筹边楼、泸定县泸定桥、三台郪江崖墓、广安邓小平故居维修方案的设计和施工。这些项目的完成,既保护了文物,又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了很好的游览场所,最有名的包括成都武侯祠、乐山大佛。
出版图书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来自:)
期刊论文
《四川文物》自1984年创刊以来,截至2022年底,已编辑发行226期,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为四川省、中国西南地区乃至中国考古文博专业人员提供了一个展示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的平台。 中国著名学者夏鼐、张秀熟、徐中舒、苏秉琦等都曾为刊物撰写文章。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50年来出版、发表了大量的考古发掘简报和学术论文,其中专著有《王建墓》、《三星堆祭祀坑》考古报告和《中国青铜器》(巴蜀卷)、《四川考古论文集》、《四川考古报告集》、《丝路上的文明古国》、《古蜀金沙》、《金沙遗址》《三星堆》、《三星堆奥秘》、《古蜀的辉煌》、《天门》、《华蓥安丙墓》、《泸县宋墓》、《中国文物地图集》(四川省卷)。
学术交流
2024年10月9日至12日,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浙江省文物局指导,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2024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石刻专业委员会年会暨新形势下石窟寺保护管理利用研讨会”在杭州市召开。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及学者共计100余人参加了会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选派石窟寺保护工程研究所黎俊豪参加会议。
2024年10月18日至20日,由中国考古学会主办,四川省文物局、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支持,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研究院)、广汉市人民政府、三星堆遗址管理委员会、三星堆遗址博物馆承办的中国考古学会第二十一次年会“互动与交流视野下的长江流域青铜文明”学术研讨会在广汉会展国际酒店举办。
2024年10月20日,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主办,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文物防震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成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四川博物院承办的“2024文物防震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此次会议旨在联合国内外科技力量、追踪国际文物防震的前沿科技,加强国际性的技术创新合作与学术交流,推动建立文物防震技术国际标准,为全球文物防震保护作出中国贡献。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司长罗静、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长濮新、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韦荃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意大利、希腊、英国、美国、日本的海外学者以及国内文物防震领域近150名专家学者参会,并针对博物馆文物防震理论方法、防震装置开发、防震技术集成应用、防震防灾标准等诸多问题进行了研究成果分享。
2024年12月2日,“四川省陶瓷考古的回顾与展望”学术沙龙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六楼会议室召开。此次学术沙龙特邀国内及川内知名陶瓷考古专家,汇聚老、中、青三代研究学者,回顾四川陶瓷考古的历史成就,分析四川陶瓷考古现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此次活动由主题汇报、观摩标本、圆桌讨论三个环节组成。
2025年8月19日至23日,东亚考古学会(Society for East Asian 考古学,SEAA)第十届世界大会(SEAA10)在阿伯丁大学举办。大会由阿伯丁大学和东亚考古学会承办,设置主旨报告、并行分会场与海报展示等环节,来自20余个国家的300多名学者参会,围绕33个专题开展学术报告。中外学者就考古新发现、研究方法与科技手段、文化遗产保护与公众考古等议题开展了深入交流。
2025年9月24日,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牵头,联合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汶川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年北川地震遗址遗迹保护国际学术交流会,在汶川县隆重举行。此次会议由四川省文物局、四川省地震局指导,汇聚了中国、意大利、希腊等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防震工程及博物馆馆藏文物防震领域的专家学者。各位专家围绕地震遗址动态监测、藏羌传统建筑抗震性能、可移动文物防震保护技术等课题深入交流,为地震遗址遗迹保护贡献智慧力量。
2025年9月27日-28日,首届三星堆遗址论坛在德阳文德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由四川省文物局、中共德阳市委宣传部、中共广汉市委共同主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三星堆遗址管理委员会(三星堆博物馆)、中共广汉市委宣传部承办。在主论坛和四个分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与研究、文明交流互鉴、遗产保护与管理等展开了热烈、深入地交流讨论。
相关课题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展三星堆遗址的保护勘探;中坝遗址、烟堆子遗址、罗家坝墓葬等考古工地的资料整理;瀑布沟水电站淹没区和西攀高速公路沿线考古发掘工作;开展自2002年来与日本有关方面开展了南方丝绸之路的文物调查;完成与日本有关单位联合开展绵阳木椁汉墓出土漆木器的保护工作;开展国家文物局科研课题《四川道教石窟及摩崖造像研究》、《四川古建筑中传统工具的应用》。
2025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的10项专项课题分为重点课题、一般课题和青年课题。其中,重点课题4项,包括“古蜀文明与周边区域文明交流路径研究”“长江上游地区青铜时代文化面貌研究”“三星堆遗址土遗址保护研究”与“三星堆—金沙遗址关联价值研究”。一般课题和青年课题6项,涵盖出土象牙、组合型青铜器、古植被复原、遗址展示体系、数字化保护利用及国际传播策略等方向。
所获荣誉
1985年4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马家郁、黄维贤、夏虹主持的“潮湿环境下石窟围岩裂隙灌浆补强材料的研究”项目,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1983-1984年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7年2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马家郁、黄维贤、韦荃主持的“剑阁觉苑寺壁画揭取复原”项目,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1985-1986年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7年2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中懋主持的“MSG-8风化岩石雕刻品封护加固材料的研究”项目,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1985-1986年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7年7月,由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保护技术室开展的“潮湿环境下石窟围岩裂隙灌浆补强材料研究”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91年2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的“三星堆遗址发掘工程”被列入“七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993年4月28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马家郁主持的“治理乐山大佛的前期研究”项目荣获国家文物局颁发的“文物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94年1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莫洪贵撰写的《广汉三星堆遗址海贝的研究》(论文)荣获四川省钱币学会颁发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1994年12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赵殿增撰写的《三星堆考古发现于巴蜀古史研究》(论文)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四川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1996年12月,由吉林大学考古系和四川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完成的“四川奉节县老关庙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三次考古发掘项目”,获得1994-1995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三等奖。
1996年12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赵殿增编著的《中国青铜器全集·巴蜀卷》(工具书)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四川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1997年2月4日,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共同主办的“199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调查发掘的“华蓥南宋安丙家族墓地”荣获“199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殊荣。
1999年9月8日,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共同主办的“199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调查发掘的“忠县中坝遗址”荣获“199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殊荣。
1999年10月,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赵殿增参与撰写的《中国青铜器全集(16卷)》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1999年11月1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调查发掘的“四川华蓥安丙家族墓地发掘”荣获1996至1998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三等奖。
2000年5月,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共同主办的“199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中,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博物院联合调查发掘的“成都水井街酒坊遗址”荣获“199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殊荣。
2001年4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文物》编辑部负责编写的《四川省志·文物志》(资料书)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四川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1年4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陈德安撰写的《三星堆祭祀坑》(专著)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四川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3年3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陈显丹参与撰写的《三星堆奥秘》(科普读物)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四川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3年8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荣获由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全国文物保护法知识大赛组织奖”。
2005年3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黄家祥撰写的《元谋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思考》(论文)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四川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5年4月,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共同主办的“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调查发掘的“四川绵竹城关镇剑南春酒坊遗址”荣获“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殊荣。
2005年11月,由四川省文物局推荐,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要完成的“探索文物修复技术师承制管理新机制”荣获“2005年度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二等奖”。
2005年1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参与编著的《泸县宋墓》被中国文物报社评为2004年全国文博考古十佳图书。
2006年1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科华参与编著的《泸县宋墓》(专著)荣获成都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成都市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2007年4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科华参与编著的《泸县宋墓》(考古报告)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四川省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7年7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雷雨参与编著的《什邡城关战国秦汉墓地》被中国文物报社评选为“2006年度最佳考古发掘报告”。
2008年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调查发掘的“四川汉源县麦坪新石器时代遗址”荣获“2007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殊荣。
2008年10月10日,国家文物局表彰包括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内的12个单位为“郑振铎—王冶秋文物保护奖”先进集体。
2009年2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周科华参与编著的《三台郪江崖墓》(专著)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四川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9年2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雷雨参与编著的《什邡城关战国秦汉墓地》(专著)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四川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10年6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总支荣获中共四川省文化厅直属机关委员会颁发的“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2010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负责编撰的《中国文物地图集·四川分册》(工具书)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四川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10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张肖马参与编著的《成都十二桥》(调研报告)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四川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0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姚军同志参与撰写的《皮央·东嘎遗址考古报告》(专著)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四川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11年10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荣获中共四川省文化厅党组颁发的创先争优“示范单位”。
2012年2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荣获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文物管理局联合颁发的“四川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先进集体”称号。
2012年4月13日,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共同主办的“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调查发掘的“四川宜宾石柱地遗址”荣获“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殊荣。
2012年12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姚军参与编著的《云阳走马岭墓地》(专著)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四川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2年12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王婷参与编著的《绵阳龛窟-四川绵阳古代造像调查研究报告集》(专著)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四川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13年4月9日,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共同主办的“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调查发掘的“四川金川刘家寨新石器时代遗址”荣获“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殊荣。
2014年4月9日,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共同主办的“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调查的“四川石渠吐蕃时代石刻”荣获“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殊荣。
2015年9月,中国考古网先期组织了“公共考古活动”、“考古也文艺”和“创意博物馆”作品征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报送的“ 虚拟考古体验馆”、“《少儿考古入门》、《考古训练营》动漫影片”、“礼包系列文创产品”,分别获得“第三届中国公共考古•首师论坛公共考古活动一等奖”、“第三届中国公共考古•首师论坛 考古也文艺一等奖”、“第三届中国公共考古•首师论坛创意博物馆二等奖”。
2016年5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创办的“虚拟考古体验馆”荣获“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公共考古奖(金镈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公众考古学中心、河南省三门峡市石文物局主持的“全国系列公共考古论坛”荣获“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公共考古奖(金镈奖)”。
2016年8月8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完成的“虚拟考古体验馆2.0版本”、“考古训练营2.0动漫”分获“首届数字遗产最佳实践案例大赛最佳实践奖”、“首届数字遗产最佳实践案例大赛设计创意奖”。
2016年10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荣获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四川省文化厅联合颁发的“四川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17年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会在2016年度职工之家创建活动中,荣获由四川省直属机关工会委员会颁发的“先进职工之家”的称号。
2017年3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陈卫东参与编著的《宣汉罗家坝》(专著)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四川省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7年12月6日,在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办的第九届“薪火相传”评选活动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荣获“讲好中国文物故事杰出团队(提名奖)”,“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共考古活化利用项目”被推荐为“文物活化利用优秀项目”。
2018年1月16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调查发掘的“眉山市彭山区江口沉银遗址”获评“2017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入围项目。
2018年5月16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调查发掘的“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荣获“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殊荣。
2018年10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调查发掘的“渠县城坝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荣获“2018年田野考古奖一等奖”。
2018年10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宋艳主持完成的“江口沉银遗址出水木鞘现场处置与实验室保护研究项目”荣获“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考古资产保护金尊奖”。
2019年1月10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调查发掘的“四川渠县城坝遗址”荣获“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殊荣。
2019年4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会在2018年度职工之家创建活动中,荣获由四川省直属机关工会委员会颁发的“先进职工之家”的称号。
2019年8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唐飞、姚军编著的《四川古代牌坊》(专著)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四川省第十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21年2月8日,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2020年度机关工作总结表彰会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申报的“宣汉罗家坝遗址考古发掘”、“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发掘”、“甘孜藏族自治州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荣获“2020年度工作成效奖”;“三星堆遗址遗址祭祀区考古发掘”荣获“2020年度工作创新奖”。
2021年4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会在2020年度职工之家创建活动中,荣获由四川省直属机关工会委员会颁发的“先进职工之家”的称号。
2021年7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总支荣获中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直属机关委员会颁布的“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2021年10月18日,“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终评结果在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上公布,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调查发掘的“三星堆遗址遗址”、“四川江口明末战场遗址”入选。
2021年10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乐石文物修复中心有限公司申报的“江口明末战场遗址部分出水金银器保护修复”项目被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文物报社评为“2021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
2021年10月26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荣获“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表彰。
2021年12月2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2021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和国际十大考古新闻,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发掘的广汉三星堆遗址新发现和稻城皮洛遗址新发现,分别入选国内十大考古新闻和国际十大考古新闻。
2021年12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庆声光电智联电子有限公司研发的“多功能考古发掘集成平台”荣获“第七届全国十佳文博技术产品及服务奖”。
2022年1月26日,在成都召开的“2022年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局长会议”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申报的“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发掘工作”、“稻城县皮洛遗址2021年度考古发掘”、“四川古代石刻文字调查与整理”项目荣获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颁发的“2021年度工作成效奖”,“江口沉银遗址出水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保护体系建设工作”、“考古发掘现场超景深显微平台建设工作”、“考古发掘多功能桁架系统建设工作”、“出土文物保护现场信息管理平台建设”项目荣获四川省文化和旅厅局颁发的“2021年度工作创新奖”。
2022年2月11日,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文物局给予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团队记大功奖励。
2022年2月15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荣获“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先进单位”。
2022年3月18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因在考古事业上取得的突出成绩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获评“追光2021·天府人物团队”。
2022年3月18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调查发掘的 “四川稻城县皮洛旧石器时代遗址” 和 “四川广汉市三星堆商代遗址” 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
2022年3月30日至31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调查发掘的“四川稻城皮洛遗址”和“三星堆遗址遗址祭祀区”荣获“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荣誉。
2022年3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会在2021年度职工之家创建活动中,荣获由四川省直属机关工会委员会颁发的“先进职工之家”的称号。
2022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调查发掘的“四川稻城皮洛遗址”“四川金川刘家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四川石渠吐蕃时代石刻”“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荣获“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
2022年6月11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的“三星堆祭祀区考古发掘现场应急保护项目”荣获“四川省2022年文物科技创新项目”。
2022年6月,共青团四川省委等18家部门联合授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研究所“2021-2022年度四川省青年文明号”。
2022年7月22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研究院、四川石窟寺保护研究院)荣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表彰。
2022年9月23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赵凡主持的《三星堆祭祀区考古遗址土体干缩开裂探索性研究》课题荣获四川省文物局颁发的2021年四川省文物博物馆领域科研课题结项优秀成果一等奖。
2023年1月19日,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展的2022年度“工作成效奖”“工作创新奖”评选工作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喜获11项荣誉,其中,“地震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作”等8个项目获“2022年度工作成效奖”,“高速公路基建项目规划阶段前置考古调查工作”等3个项目获“2022年度工作创新奖”。
2023年1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孙智彬参与编著的《忠县中坝》(专著)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四川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24年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调查发掘的“四川资阳市濛溪河旧石器时代遗址”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3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2024年2月,2023年度川渝地区重要考古发现报告会在成都举行,现场揭晓了川渝两地文物系统共同评出的9项年度重要考古发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有3个项目成功入选,分别是:四川省资阳市濛溪河遗址考古发掘项目、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项目、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皂角铺村崖墓群考古发掘项目。
2024年2月,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展的2023年度“工作成效奖”“工作创新奖”评选工作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喜获10项荣誉,其中,“承办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等7个项目获“2023年度工作成效奖”,“创新文物异地迁移保护工作模式”等3个项目获“2023年度工作创新奖”。
2024年2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荣获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与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颁发的“四川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24年4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资阳濛溪河遗址考古队荣获共青团四川省委、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颁发的第27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2024年9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人机协同AI智能考古共创》荣获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颁发的2023年“四川省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优秀案例”奖。
2025年2月19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调查发掘的“四川马尔康市孔龙村遗址”获评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入围项目。
2025年4月23日至24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调查发掘的“资阳市濛溪河遗址群”获评“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相关事件
2023年5月,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与三星堆遗址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签订展览意向合作协议,于9月下旬推出“凝视三星堆——四川考古新发现”展览,展示120件距今2600年至3300年的青铜器、玉器、金器及陶器等文物,包括从未在外展出过的“玉钺”等,当中近半展品为2020年至2022年发掘的出土文物。
2025年10月,在成都博物馆举办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系列讲座之“蜀道工作计划”现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志岩介绍了新一轮蜀道考古的阶段性成果。
截至2025年10月,考古人员已完成对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陈仓道、褒斜道、祁山道共6条蜀道主线的基本情况调查,形成了最为准确的“蜀道数据”,迄今共调查蜀道里程2073千米,沿线分布各类文物遗存1034处,新发现文物遗存297处。其中,刘志岩特别提到了米仓道上新发现的龙王堑石刻。
这处石刻群分布于巴中市南江县县的南江河岸边的一片石壁上。石壁位于水面上方约5米,石刻分布面积约24平方米,包括唐、元、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字题刻6幅,内容涵盖民风民俗文化、婚姻法律制度、桥梁建设背景等事件内容。题刻性质类似如今国道旁的大字标语,醒目提示有关政策法规等方面需要民众遵守的要点。